返回

[三国]女谋士的奋斗日常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3章 京师偶遇(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一路颠簸多日, 郭瑾一行终是赶在三月的尾巴抵达雒阳城内。

    京师之地气势雄伟,城中更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郭瑾自窗外收回视线, 随之扫过对面闭目养神的两位青年。

    荀彧一身苍青色儒袍,形若由夷、气胜幽檀,仿佛是饮月华琼浆而生, 君子如玉大抵便是用来形容他的吧?

    正想着,荀彧身侧的短须男子恰睁眼瞧过。郭瑾猝不及防与那人对视,只微顿了片刻, 便冲对方颔首笑笑。

    荀攸端地板板正正,见她率先示好, 亦随着点头示意。

    观察着对面玄冠赤袍的严肃男人, 郭瑾暗自咂舌。她险些忘了, 荀攸是不爱笑的,甚至平日里总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深沉模样。

    如果这幅表情出现在别人脸上, 那她一定会杠精地质疑几句。可对方是被称作“谋主”大人的荀攸啊,郭瑾觉得自己非但不配评论, 她甚至还有股提前抱住金大腿的冲动。

    郭瑾:大神,带带我!

    据说此次荀氏叔侄进京赴任,皆是受了朝廷的征召, 暂且不论这一举动到底有何目的,荀彧叔侄同时接受了任命,并即刻持“公传”赴京的事情, 其实更值得考究一番。

    毕竟桓灵二帝期间,两次针对士人的党锢之祸对颍川荀氏而言,可以说是打击惨重。

    “神君”荀淑急流勇退,隐世不出, 保全家族;荀昱被杀,荀昙禁锢终生;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更是自此避祸多年,行踪不定。

    都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今灵帝昏聩、奸佞横行,东汉已是强弩之末,多少名士硕儒只求守节避世、明哲保身。如此时候,怎么看也不该是个入世的良机?

    荀彧不知何时亦睁开双眼,见她模样愣怔,不由地垂眸轻笑。郭瑾被他的笑声惊醒,面色微红,正要胡乱扯些什么转移荀彧的注意。

    谁知本是端坐如松的青年蓦地倾身上前,郭瑾不自觉向后缩去,一时弱小可怜又无助,荀彧压抑着眸中的盈盈笑意,修长手指刮过她的脸颊,轻轻揩去她面上粘住的米粒。

    就挺突然的?

    许是这番互动扎了荀攸的眼睛,男子肃容清咳,活跃氛围道:“方今浊世,下民贫弱,叔父与小郎君以为,君子当以何为?”

    郭瑾:“……”

    大佬归大佬,请不要随随便便就给人出难题啊喂!

    荀彧垂袖端坐,敛眉出声道:“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郭瑾微微挑眉,孔子的这句话,直接点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点,放到现代来看,似乎也并不过时。

    见他二人洗耳恭听,荀彧继续道:“汉室衰微、社稷倾颓,阉官势炽、饿狼环伺,彧不过寻常文士耳,虽恐力不能及,然兴礼乐、正纲纪,芟夷鲸鲵之心却日不敢忘。”

    害,果真是个忠心汉室的真挚Boy。

    郭瑾觉得,自己就是缺少社会的毒打。瞧瞧人家的觉悟,现在的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出人头地,无论是苦心孤诣研究曲辕犁,还是费心费力结交名士,皆是服务于这个庸俗的宗旨。

    荀攸到底年长,闻声,开口叹息道:“叔父拳拳之心,攸甚慕矣。”

    话罢,转头来瞧郭瑾。

    荀氏茶会当日,荀攸便对这位小郎君记忆尤深,小小年纪不仅改良出那般巧妙的曲辕犁车,君子六艺亦是样样皆通。这几日相处下来,又觉此人敦睦豁达、巧思擅辩,心中的好奇不免再起三分。

    接触到荀攸探寻的视线,郭瑾脊背一凉,只差大喊一声“你不要过来啊!”

    想着老子曾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郭瑾心底盘算,辩论这种事情,讲的是留白,要的是意蕴,别管旁人听不听得懂,装逼就对了。

    思及此处,郭瑾清清喉咙,一本正经道:“瑾以为,智为民所用,方为君子之道。”

    荀彧与荀攸闻声皆是一怔,郭瑾还没来得及舒出一口闷气,便听荀攸反诘道:“小郎君可否细致道来?”

    郭瑾:“……”草,大意了!

    生怕遇到平生第一次翻车惨案的郭瑾,快速搜寻着所剩不多的脑容量,突然灵光一闪,想到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妥了。

    郭瑾面色无波,平静化用道:“证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似乎怕自己的语气不够坚决,郭瑾复又跟上一句:“虽九死,吾心犹不悔。”

    正当此时,午后的光影透过车帘,微微映在少年的面上。就如不见天日的湿冷角落里,突然折射出一缕春日的曦光,少年的双眸清澈坚定,让人莫名就觉得——未来可期。

    人活着,就怕没了希望。

    荀攸不知想到了什么,晦暗的眸光凝在郭瑾身上,一时竟分不出是褒是贬。荀彧却慨然长叹,不吝称赞道:“志不强者智不达。瑾弟有此卓见,彧受教矣。”

    正说着,车驾似乎驶进了一片繁华之地。

    车窗外更是人声鼎沸,郭瑾掀开布帘朝外望去,正南方似有一处广场,远看竟立有高高矮矮数十座石碑,石碑前已挤满络绎不绝的文人游客。

    郭瑾暗叹神奇,荀彧亦俯身来瞧,见她好奇盯着石碑,只压低声音解释道:“此乃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郭瑾闻声挑眉,青年见状,更是不厌其烦地与她细细道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