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小阴门

报错
关灯
护眼
作品相关(第2/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以来,不孝的行为都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明末袁崇焕被割了3700刀。若果是在现代,大可以搞个选秀节目,海选被割刀数最多的凌迟达人。

    最牛的达人不知道是谁,最无语的人我是找到了,光绪年间的1905年3月25日,一人因谋杀某蒙古亲王被判处火刑,光绪觉得火刑太残忍了,为了表达皇家恩典和慈悲心肠,于是改了--凌迟。史上最无语的皇家恩典。这也是历史记载中最后一次凌迟。

    我想强调的是,以上说的割了多少刀,并不是任意妄为的,而是判决书上规定的。一般来说,被凌迟的人都是割完判决书上的刀数才死的,有的甚至割完了还没死,还得给他一刀结果他的性命。其实这样看来,在这项工程中,真正受考验的不是犯人的忍耐力,而是刽子手的脔割技巧,因为犯人受不了了大不了一死了事,而据记载,刽子手如果还没割到规定的刀数犯人就死了,是要受到处罚的。

    割3-4千刀,持续3天,人不死,这样的技巧何止鬼斧神工能够形容。我一直在想,古人是如何防止犯人在这3天里失血过多而死去的?我看的书上没有记载。书上倒是记载了如何防止犯人在受刑途中休克死去--犯人在行刑前被灌以大量鸦片。

    当然,防止犯人没割够刀数就死了只是基础技术。就像煮饭要有米一样,活着的犯人就是刽子手用来下锅的米。对于一个要被割3000多刀的犯人来说,人只有639块肌肉,如何在割完2000刀之后还有肉可割,是更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当然,永远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在袁崇焕被正式下刀以前,刽子手用渔网罩住了他,让肉从网眼中凸出来,以方便割取(俗称鱼鳞剐)。据说可怜的袁崇焕皮肉被割尽人也没断气,虽然口中无法出声,但心肺间仍发出哀号。

    所以当我在大街上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一个穿着网袜的美女时,我的一个部位是浮想联翩的,但请相信不是你们想的那里,而是手,一双刽子手灵魂附体的手;我还想到了一张渔网,覆在袁崇焕身上的那张渔网。

    科技是刑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们在这个领域里马不停蹄、孜孜不倦。清朝时,刽子手发明了钩子刑法,为了精确行刑,刽子手先用钩子将犯人的肉勾起来,再用刀去割。郑鄤被凌迟的时候,每个刽子手都是带着一个小筐去的,里面装满了行刑的工具。在没有高精机器的古代,还有谁敢说杀人不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儿?

    仵作概述【网络整理】

    仵作是中国古代官府中专门负责检验尸体的人员,仵作两字,都没有殓葬的意思,然自唐起,此词盛用;清时改称为检验吏。

    战国后期有“令史”一职,专门带领隶臣从事尸体检验和*检验。汉代,法医学检验已相当盛行,一个县约设置仵作一至三名,每年可以得到三四两银钱的“工食银”。隋唐时期,“仵作”一词已出现,是负责殡葬业的人,后来逐渐发展成组织,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载:这类殓尸殡葬民间行会的成员就叫作“仵作行人”。

    宋代这种类似现代法医专业的吏役,正式被称为“仵作”或“行人”,又称为“团头”,同行还有“坐婆”、“稳婆”等,遇到妇女*的检验时,必须借由“坐婆”检验。南宋的宋慈编撰《洗冤集录》,颁行全国,成为宋朝以降历代刑狱官办案必备参考书籍。元明时仵作成为正式检验鉴定吏役。清代仵作事业最上轨道,《清朝文献通考·职役三》载:“大州县额设三名,中州县二名,小州县一名。仍各再募一、二名,令其跟随学习,预备顶补。各给《洗冤录》一本,选委明白刑书一名,为之逐细讲解,务使晓畅熟习,当场无误。将各州县皂隶裁去数名,以其工食分别拨给,资其养赡。”

    尽管忤作长期从事人命关天的工作,但古中国封建思想极重,自尧舜时代即由贱民或奴隶检查尸体并向官员报告情况,也就相当于是古代的法医雏型。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贱民担任,大抵是殓尸送葬、鬻棺屠宰之家,其后代禁绝参加科举考试,故成为不少人奚落和嘲讽的对象。在官方正史中,极少有关忤作的言行记载,在古典里仵作更被描写成无赖形象,因此仵作的素质难以提升。《无冤录》上卷格例《省府立到检尸式内二项》评:“其仵作行人南方多系屠宰之家,不思人命至重,暗受凶首或事主情嘱,捏合尸伤供报。”“仵作人晓得官府心里要报重的,敢不奉承?把红的说成紫的,青的说成黑的,报了致命伤两三处”。

    清朝时,仵作地位稍有提升,《大清律》明文规定:“其有检验得法,洗雪沈冤厚给予之”,但官署仍多视仵作为贱役,吝于赏赐,清末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疾言呼吁要提升仵作的专业能力,他说仵作被“视为卑贱,工食亦极微薄,自好者多不屑为”,“误执伤痕,颠倒错乱,不一而足;若遇开检重案,无不瞠目束手”[2]。清末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关键点在于初审时仵作的疏忽大意,将骨头发霉视为中毒死亡事件,事后翻案的关键竟仍依赖于在刑部任职六十年的老仵作,案件才得以扭转,参考的仍是宋代出版的《洗冤录》一书。与现代法医最大的不同是古代的法医是不能解剖尸体的。明清两代规定基层州县官必须亲自验尸,实际上是在现场指挥仵作检验。

    在古代,仵作属36行之一,称“仵作行”。其实,仵作既验伤,主要还是验非正常死亡的尸体,验致死因由,近似于后来的法医。一般的斗殴,检验方法比较简单。验尸便复杂得多,仵作要在没有解剖尸体的情况下,把详细的检验结果报告给有司,作断案的参考。因之,仵作要懂许多专业知识,精通解剖学及药理病理,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