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综红楼之重生之后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8章 贾敬(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新帝登基之后, 作为从龙之臣的贾敬,反而更低调了。

    他从不与人争权夺利,也从不居功自傲。

    若是与东宫的旧臣有了分歧,要么以理服人, 要么退避三舍。

    旁人见了, 只赞叹他谨慎, 会做人。

    可只有贾敬自己知道, 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老圣人之所以会这么快就退位,少不了他在暗地里搅风搅雨。

    当初太子将这件事托付给他是一个原因,他自己怕节外生枝也是一个原因。

    行百步而半九十, 做什么事都有功亏一篑的可能。

    他不敢赌。

    所以, 他不但做了, 还算是主动做了。

    当时还是太子的新帝只是暗示了他, 并没有要求他什么。

    此事就算说破天去, 也只能是他贾敬擅自揣摩上意, 跟新帝没有半点儿关系。

    圣人还是太子时, 自然会感激贾敬, 觉得得臣如此,夫复何求。

    可是, 太子已经是圣人了, 他和老圣人毕竟是亲父子, 老圣人除了恋权之外, 也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

    如今, 圣人已经大权在握, 而老圣人已经中风瘫痪在床,对圣人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他们父子,胜负已分。

    自然而然的, 圣人就会渐渐忘掉老圣人的种种不好,重新找回父子之情。

    这个时候,贾敬这个导致老圣人瘫痪的祸首之一,自然也就成了圣人心里的一个疙瘩。

    圣人心里该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贾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另一方面,那受害者的确是他的父亲。

    若是贾敬胆敢有半丝以此居功的意思,圣人立时便会恼羞成怒。

    因为,这无异于是在提醒他:当初一心想要致老圣人于死地的,正是他自己。

    说起来,贾敬还要感谢三皇子。

    若不是他最后来了那么一出,加速了圣人的中风,贾敬就不止是担负一部分责任了。

    有像贾敬这样谨慎低调的,自然也有一朝得志,便找不着北的。

    贾敬只是冷眼看着,在朝堂上甚少出头,每日里按时下衙,回家也只专心过问一双儿女的课业而已。

    而且,他觉得,自己的子息还是太单薄了,若是能再有一子,兄弟二人相互扶持,真是再好不过。

    当然了,前提是别像史氏一般,把好好的同母兄弟,挑唆的跟仇人似的。

    随着贾珍一日日长大,贾赦也终于在张氏的督促下,中了个进士。

    贾代化是老怀大慰,又和贾敬提起来,想让贾珍也科举入仕,使贾家彻底改换门庭的事情来。

    但据贾敬观察,贾珍虽然也喜欢读书,但他只喜欢刑律一类的书籍,对于科考所用的四书五经,全然没有半点儿兴趣。

    熟读刑律并不是不务正业,贾敬并不想拘束他,就婉拒了贾代善的好意。

    贾代善十分惋惜,但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把精力用在了督促贾政上。

    这让贾政苦不堪言,偏偏有了贾赦珠玉在前,史氏就是想帮小儿子,也没有什么借口。

    好在贾赦的长子贾瑚出生之后,贾代善的精力被长孙夺走了大半,这才给了贾政喘息之机。

    再然后,贾政的长子贾珠也出生了,贾代善就懒得管这个不成器的次子,准备把希望放在孙子身上了。

    而贾珍则是每日里跟着苏长枫出门,见识一下市井人情。

    有时候,碰见了平民百姓有争执,他也会上前帮人家解决一下纠纷。

    因着他穿得好,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平民百姓在他面前不敢撒泼耍赖。

    而他又熟读律法,判案有理有据,还懂得兼顾人情。

    渐渐的,许多百姓都很信服他,有了分歧也不再聚众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而是专门等到他出门闲逛,求到他面前,让他给评理。

    倒了贾珍十五六岁的时候,贾敬的好友顾桓之已经官居刑部尚书了。

    他很欣赏贾珍,又见贾珍没有考科举的意思,便在一次和圣人闲聊的时候,把贾珍市井断案的事当成趣谈,说给圣人解闷了。

    圣人当时听了便有些惊奇,只是也没多说什么。

    直到有一次,圣人微服出游,专门到了城南去看贾珍断案。

    那一次,贾珍遇上的,正是一个婆媳纷争的案子。

    周围围了许多人,圣人便混在人群中听了一耳朵。

    那家的老太太说儿子不孝顺,有了媳妇忘了娘,定然是媳妇挑唆的。

    贾珍先是问了儿子与媳妇,平日里待老太太如何,一边又询问老太太,他们说的是否属实。

    然后,又询问了邻里,让他们说说这家人如何。

    最后拼拼凑凑的,贾珍就听明白了。

    原来,这家的儿子和媳妇也不是不孝顺。

    两口子都很能干,有了什么好东西都是紧着老太太吃用。

    只是夫妻二人感情太好了,就难免忽略了老太太,这才让老太太心生不满。

    贾珍看出来,这老太太其实也是满意儿媳的,就故意问她:“您可是要让儿子把媳妇儿休回娘家去?”

    果然,老太太就不干了:“哪有那么严重,她往后改了就是了。”

    然后,贾珍又告诉她:“如果您要到官衙告你儿子不孝,你儿子就得流放三千里。”

    这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