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炮灰集锦[综]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79章 探春远嫁(2)(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贾家获罪抄家,族长贾珍和荣国府当家人贾赦被判斩立决, 而像贾政, 贾蓉等人多被判了流放。

    流放之路对贾政这样锦衣玉食长大的王公子弟, 自是说不出的困苦,没有死在流放之路上都是一大幸事。本来贾政还希冀贾宝玉能够光复门楣, 不想贾宝玉就那么在他眼前跟着一僧一道出家了,再看时茫茫大地真干净。

    剩下的贾兰,他确是个勤奋好学知上进的好孩子, 可惜当初贾家煊赫时, 他这个二房嫡长孙的存在感反而稀薄得很, 如何都比不上作为凤凰蛋的贾宝玉。而李纨作为寡居妇人,在贾府活成了一摊死水, 对贾府的复杂感情, 让她选择在贾府落难后, 对谁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只守着贾兰过活。

    本来贾家就要这样了。

    哪想到平地一声雷,和亲出去的三姑娘摇身一变垂帘听政了。

    不不, 是篡位成了外国国王。

    说她是武则天第二, 也没错。

    只是这对大梁朝的冲击着实不小, 就是当年女子当政的茜香国进贡来时,大梁朝上下还暗暗瞧不上这种政体,然而人家本来就是这样, 并不如他们的和亲郡主篡位来得冲击力度大。

    不少迂腐老臣就差高声直呼荒唐了!

    便是同为女子的李纨等人,第一反应也是觉得太过了。

    这等反应还没有完全传达到林宁面前, 不过她还是从前来迎驾的文武官员面上看到了点端倪。对此林宁微微扬眉,坦然受了他们的礼,不过多少还是顾及了他们那理直气壮的自尊,没让贾政把礼行完,就着人将他搀扶了起来。

    “老爷。”

    林宁略一颔首,威严尽露。

    让苍老了许多的贾政只觉得恍然如梦,一时间竟无法将眼前的女子,和他记忆中的三丫头联系到一起,即使她的眉眼仍旧熟悉,但从前的贾探春仍旧是家养的玫瑰花,还并不像如今这般坚韧,还有这般高高在上。

    贾政期期艾艾地应了声后,就垂下了头。

    跟在他身边的贾环,也像是被那目光烫到了般,飞快地缩了缩身体。

    林宁轻轻抿了抿嘴角,没有再多说什么。

    或许这可以被认为是近乡情怯?

    林宁漫不经心地想到,她即使有原身的记忆,可不代表她就一定要继承她的情感。何况就如今来说,贾政被赦免还袭了他从前再怎么着都没机会袭的爵位,也足够林宁偿还她占了这个身份的“债”了,毕竟叫林宁看,贾家除了几个姑娘外,就没有谁全然无辜,连贾政都不能排除在外。

    ·

    林宁不日便得以觐见当今天子徒昞,他原是太上皇三子,从来都比不上坏事的前太子,如今的义忠亲王,还有母家为甄家的今忠顺亲王得太上皇喜爱。

    可以说当时太上皇禅位给他,是太上皇因为义忠亲王造反时心灰意冷,选择了从哪方面看都不怎么出挑的当今,以为他很好控制,然而太上皇低估了皇位和皇位所代表的天下对一个人的吸引力,再没野心那也是皇子,于是就有了新旧之争,在这期间不少人因为站队,或是一朝飞黄腾达,或是一朝飞灰湮灭。

    林宁先前就怀疑南安郡王打败仗,是否和皇权更迭有关,如今再来看她这个推断并非空穴来风。

    也就是说当初和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这事儿让林宁对当今天子的观感不上不下,等到直接接触后,林宁就在心中直挑眉。

    徒昞这个皇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无时不想摆脱太上皇的影响,却至今仍无法完全从阴影中走出;

    帝皇疑心病早见端倪;

    宁愿中庸到底也不愿剑走偏锋;

    好名声等等。

    林宁很快就将人家分析个透彻,然后就决定对症下药,也将来前的目标划去了一小半。她原本还想着“一带一路”的,可大梁朝上下这种整体倾向于中庸的姿态,也注定她原先的部分提议不仅不会被他们听进去,反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甚至是认为她别有居心。

    林宁再次从一个老臣眼中看到了“成何体统”的字样,她不仅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有点想笑。

    眼下的场景是大梁朝天子徒昞开国宴,来为远道而来的她接风洗尘。又因为她身份特殊,来赴宴的非是后宫后妃以及公主,或是命妇,而是文武百官以及王公贵族,以致于坐上位的林宁尤其显眼。

    这刺痛了部分人心中名为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的神经。

    林宁恶趣味上来,她直接对着那个老臣翻了个白眼。

    老臣:“!”

    下一刻这老臣愤而起身:“公主,请注意仪容!”

    公主是新晋封的,还有个封号为永宁,毕竟她现在和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嘛。

    林宁再次看了他一眼,直接叫出了他的名号:“礼部尚书郭文泉,可是?”

    “孤从你的一言一行中皆可看出你的所思所想,你认为孤‘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包藏祸心,窥窃神器’,‘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可是?要不你当庭将《讨武檄文》背诵一通?好叫随孤来的使臣们全都听个遍,再传到我诃陵国去,叫诃陵国文武百官,士人百姓都揭竿而起,‘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讨武檄文》即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著作背景是武则天废去了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开国功勋英国公李世勣嗣孙的李敬业,以已故太子李贤为号召,准备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