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世安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2章 疾风知劲草(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但他没有。

    他无法真的伤害沈是,一次也不行。

    他想,那夜即使沈是答错了,他也下不了手的,否则为何事先便安排好了人移花接木。

    他想起那夜牢中,他本欲让沈是就此远离纷争,即便日后圣天子要替沈是正名,但已逝之人,如何死而复生?

    就算复生也只能是白衣,而圣天子不会要一个无用的白衣,他需要的是内阁首辅,是大理寺少卿,是成器的利刃,而不是亟待打磨废铁。

    但柳弥突至狱中,坏了他的好事。

    他来不及脱身,若是此刻让柳弥发现了尸体,必定会封锁牢房,权益之下,他只好让暗卫代替死尸假扮沈是,以免被瓮中捉鳖。

    若不是因此,沈是便是向承明帝传信,承明帝也不会搭理他,一个已死之人,不必相救,也不必送了宋阁老性命。

    柳长泽恨的牙痒,这人关在牢里也没半日安生,一眼没盯好便教他勾上了柳家!

    柳长泽的指腹不轻不重的按在沈是凸起的喉结处,小小的,有点像核仁一样的硬度,然后伴随着呜咽声,上下微弱的颤动。

    他知道沈是发烧了,那皮肤灼热的吓人。

    伤人害己的祸害。

    柳长泽厌恶受制于人,但他却屡屡对这样的祸害手下留情。

    扪心自问,他是真的在意沈是乃太傅后人吗?

    他当时设计让沈是去崇明,不就是想让沈是物尽其用,做他和外戚博弈的牺牲品吗?

    他何曾心软过。

    他明明只对一个人心软,而今时今日却也有了另一个人。

    这不可能。

    不可能……

    柳长泽不发一言的看着沈是。

    沈是梳洗后换了绫罗绸缎,样子好看了不少,虽然清癯了些,但这样青丝四散的缩在锦被里哭着,到不知怎的让人想起病弱的西子。

    柳长泽不由自主的用力摩挲起沈是的脖颈,搓的那块皮肤发红发烫。

    没有。

    他又扯开了沈是襟口,向他的胸脯探去,从蝴蝶骨逡巡到肋骨下方,他摸索的很仔细,也很用力,任何细小的一块皮肤都没有放过。

    光滑的,平整的,滚烫的,发红的,是和他一样活生生的皮肤。

    不是什么技艺高超的人皮面具。

    柳长泽抽出了自己带着薄薄的汗意的手,他在不甘心什么,又在期待什么……

    纵然沈是再像太傅,纵然沈是知道的再多……太傅的气息是在他怀里消失的,太傅的尸骨是他亲手放入棺木的,太傅啊……那条扶柩山路的山路真的太短了,短到他根本没来及做好道别,短到他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口,只能将自己手上的麻绳偷偷系在太傅手上……

    如果有来世,请你等一等我……

    不要做我的老师,不要比我大,不要忘了我……

    那条山路下有一座小庙,叫青玉观,柳长泽静默的站在往生堂看了一夜的长明灯,直到晨光熹微,他问主持,人死了便会六道轮回、步入往生吗?

    主持点头。

    柳长泽笑了一下,从袖口划出一柄匕首,抵在主持咽喉,“若我不想让人轮回呢?”

    那日古刹无声,十二神像手持降魔宝器,金刚怒目的瞪着大雄宝殿下这个亵渎神佛的祸根孽障。

    “施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持不为所动的说。

    雾海散去,金光普照,柳长泽在巍峨灼目的神像面前放生大笑起来。

    “他不在了,我成佛成魔有何差别。”

    应声而来的,还有一众被暗卫押着无辜僧众。

    “有劳主持了。”

    “长泽……”沈是不安的呓语,一颗脆弱的泪珠从他发红的眼角滑落。

    柳长泽被这一唤失了神,他近乎温柔的揩去了这颗泪。

    然后舔了一下指尖,是苦的,咸的,温的,藏着化不开的哀痛,从他湿润的指尖,钻进了他皮肤,血液,每一寸经脉。

    谁说人类的悲欢不能相通,这一刻他的疼不比沈是少几分。

    “请太医。”柳长泽淡淡的说。

    阿良大喘出一口气,吓死了,生怕侯爷一个不如意,便趁人高烧不醒,要人身家性命。

    太医很快便来了,号脉说了几句,忧愁思虑过重,劳倦且饮食失调,耗损脾胃中气,致阴火上乘……

    而柳长泽只说了一句,“弄醒他。”

    太医惊恐的看了眼侯爷,听闻侯爷强迫沈少卿,爱而不得将人送牢狱,又救了出来禁足在自己府上,百般折磨,这……太医咽了咽口水,一针扎在了沈是百会穴上,沈是猛地坐起。

    柳长泽皱眉瞪了眼太医。

    太医立马磕头,表示今日之事我绝不会说出去!

    “滚出去。”柳长泽冷声道。

    太医吓的腿打颤,阿良看不下去,这哪里来的傻狍子……要真是酷厉无情,还叫什么太医来扎针,直接一盆冰水下去,万事大吉。

    阿良无语将太医扶起,也示意众人一道退下。

    沈是坐起后先是慌乱的看了下四周,看到柳长泽的时候才平定了些,缓缓清醒,然后他瞬间红了眼,低下了头,手在被褥上用力的抓了几下,他哑着声说:“新安的茶又熟了,侯爷可否替我送些去阁老府……”

    他是徽州人,宋奉安也是徽州人,古时称新安。

    但宋奉安那处自新安时期便盛产六安瓜片出名,便不愿改名,一直沿用至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