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小富则安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5章 洋垃圾(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小凡,终于等到你来了!”张岚蹲下,张开双臂一把抱住易小凡:“这两天我都紧张死了,认购证的价格一涨再涨,现在一组正常销售价都在六百,足足涨了十二倍。”

    “别急,我这不是来了吗?”易小凡笑笑,虽然贪恋张岚的怀抱,可理智还是占了上风,指着谭生道:“姐,这是我二舅谭生,今后想在沪市发展,你帮忙看着安排一下!”

    随后,又对谭生道:“二舅,这就是我爸那边的总经理张岚,半个老板!”

    认识一番后,三人乘公交车,一路晃晃悠悠到了沪市城郊,已经算是在浦东地界了。

    下车没走几步,就见一栋二层小楼,房子后面是十分宽阔的平地,上面一堆堆的五金和塑料分类堆放得整整齐齐。

    “先休息还是先看看场地?”张岚问道。

    “先看看场地吧!”易小凡轻撇了一下眉头,还是不正规,连个围墙都没有,万一有人来偷东西,估计不一定有人能发现。

    “行,这个场地占地十一亩,本来是准备建个服装厂,不知为何,后来又没建成空在这,让我们以一个月两千块钱的价格租了下来!”张岚介绍到。

    “这周围怎么没搞个围墙,就算用彩钢瓦围起来也好啊!”易小凡从跟在张岚身后,从小楼边往里面走去,而谭生也跟在了二人身后。

    “呵呵,早就知道你肯定要问。这个场地除了这靠公路一面,其他三面都是水田,没人上得来,晚上安排一个工人守在前面就没人能进去偷拿东西!”张岚笑笑。

    易小凡摇摇头,并不赞成这种管理方式,万一要是守夜的工人监守自盗呢,做事业,不能一味的指望每个工人的人性都是高尚的,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道理,成年人都应该懂才是。

    “现在这里有三十个分拣工人,另外有十几名业务员,一边负责收货,一边找那些拆迁的工厂,回收他们的废旧机械设备。而且我们还请人发传单,让那些小商贩将回收的东西往这儿送。”张岚说到这,略微有些骄傲,很多东西都是她想出来实施的。

    “我们先看看!”易小凡一马当先,在场地中转了起来。十一亩的场地,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易小凡认真看完后道:“姐,这些工人都是点工吧?”

    “点工?”张岚不解。

    “就是按时上下班,到月拿工资!”易小凡笑笑,现在江浙一带,废五金拆解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规模,而张岚却连点工包工都不知道,说起来,也就是闭门造车而已。

    “这有什么不对吗?”张岚问道,听出了小凡语气中的不屑。

    “这些人都没签合同吧?”易小凡没有回答,反而问起了别的。

    “没有!反正是一个月二百一十元,进来前就说好的。”张岚说道。

    姐,明天把工资全部结清给他们,今后他们就不是这里的员工了,然后找个两个干活踏实的人,我们将场地里的活计包给他们,跟他们签合同,事情他们干,人让他们找,只要能完成分拣工作就行。

    另外,在外面跑的人,找几个口才好的,让他们去找要搬迁的废弃工厂,我们不需要去收废品,我们直接帮对方拆厂,拆下来的东西可以直接拉去下家卖,这样,利润会高不少。”易小凡随意的指出两个问题加以解决。

    这里三十个工人,在易小凡看来,还没有十个人创造的价值高,上班做事慢慢吞吞,他在旁边看着都急。

    “这?好!”张岚迟疑了一下,立马点头。

    “其实,现在有很多有门路的人,在国外收购废弃工厂,只要给他们拆掉然后运走,他们一分钱都不会收。你如果有想法,也可以将眼光放眼国外,到时候,装集装箱找船拉回来,一船货挣几百万没有问题!”易小凡想了想,突然说道。

    前世,易小凡是零四年到的江浙路桥镇,那时候,洋垃圾能赚钱已经不是秘密。那时候洋垃圾是需要用钱买回来的,但是价格非常低,搞这个行业的人还是有大赚头。

    但是他听说,十几年前,洋垃圾是白送的,甚至,有些国家的政府还会补贴钱让人将洋垃圾拉走。

    说是洋垃圾,其实都是在国外拆迁的废弃工厂,还有一些工业残次品,属于进口废五金,经济价值非常高。

    众所周知,华夏国内的金属矿藏含量不高,很多金属都是靠进口。这些洋垃圾进入国境后,分拣再利用,比挖矿还更实用。

    在九四年到一零年,进口废五金重新利用,平均每年占到了国内金属冶炼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七。说更确切点,就是进口废五金每年的金属产量,超过千万吨。

    华夏刚开始对进口洋垃圾,不,进口废五金管理并不严格,只要有正规的报关手续,支付关税后你就能将货运进来分拣。

    而且分拣之后的废五金交易,国税地税该交税还得交税,这对国内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外国人就真的这么好心?免费让你华夏将废五金拉走?有些还倒贴你钱?这其中甚至还有些机械设备,在科技上超出国内良多,他们是疯还是傻?

    完全不是!

    国外报废拆解的工厂,废弃的设备,既然有些在技术上超出华夏,他们为何要拆?直到华夏政府真正严抓环境保护的时候才发现个中机密。

    原来,他们所报废的工厂,最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生产力跟不上节奏,而是因为污染严重,会对当地生态产生影响。

    国外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华夏早得多,而且力度特别大,当然,政府的扶持力度也特别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