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怀疑太子是只猫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4章 太子回宫(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福宁殿都是人却偏偏鸦雀无声, 跪在床边的太医低着头不敢抬起头来,政事堂两位阁老和枢密院院士,大梁的三座大山沉默地站在一侧,杨贵妃和崇王殿下站在他们对面, 贴身伺候官家的莱嬷嬷和容太监跪在大门口。

    “官家为何昏迷不醒?”杨贵妃坐在床边, 抖着嗓子出声问道。

    太医背后一声冷汗, 额间布满细密的小汗,几乎要晕了过去:“官家脉象微弱, 脉搏凝涩却无明显中毒之兆,至于为何昏迷不醒微臣……微臣也不知道。”最后几个字几乎是含在嘴里才吐出来的, 瑟瑟发抖, 几欲昏厥。

    杨贵妃的脸瞬间阴沉下来,紧紧握着庆延帝的手。

    那双手不再是温暖富有弹性,不再会第一时间紧紧握住她的手, 现在躺在床上的人面色发白, 手指冰冷, 只有细微起伏的胸膛在告诉世人他还活着。

    屋内更加安静, 人人站如针毡,谁也不敢先行出声。

    “你们都是怎么照顾官家的,给我拖出去打死。”杨贵妃红着眼, 睚眦目裂,恶狠狠地瞪着门口跪着的容太监和莱嬷嬷。

    莱嬷嬷跪地低声说道:“管家遭此大罪,奴婢愿以死谢罪, 但此事若不查清,奴婢死不瞑目。”

    容太监也紧跟着喊冤叩首。

    不只是谁发出压抑的哭声,殿中很快就传来断断续续的哭声,如缕不绝。

    “哭什么。官家昨日还精神十足, 好端端如何会出事,今日可曾吃了什么东西。”一直沉默不语的冉阁老厉声责问道。

    殿内的哭声倏然一断,鸦雀无声。

    “早上吃了御膳房准备的早点,单子都在起居吏人手中,中午只吃了一碗面和一碗药就说累了,要躺下歇息。”莱嬷嬷眼眶微红但格外镇定。

    “把今日接触过官家吃食的人都带过来。”冉温一旦先出了声,打破僵持的局面,便注定要肩负起这件事情的推动。

    莱嬷嬷正要出门时被杨贵妃身边一直沉默地孟嬷嬷断然阻止。

    “虽说莱嬷嬷是官家身边的老人,但毕竟被牵扯进此事,还是不宜出面为好。”

    莱嬷嬷站在门口,面不改色,半低着头:“孟嬷嬷说的是,那便请孟嬷嬷代劳吧。”

    孟嬷嬷嘴上说着推辞,但身体还是诚实地走了出去,嘴角不由带出笑来。能压这个宫中第一嬷嬷一头,对她而言格外有面子。

    被人推到一边的莱嬷嬷低头站着,脸上看不出丝毫变化。

    “一旦调了这么多人事情便闹大了,现在也该商量下接下来该如何行事。”一直沉默的枢密院荣长玄扫了眼殿中诸位,冷静说道。

    杨贵妃紧握着庆延帝的手微微一动,一直低着头不说话的崇王殿下面无表情地抬起头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虽然庆延帝并无治国才能,却也算大梁的定海神针,威吓四方,若是贸然失踪也会引起强烈动荡,更别说大梁北面正在遭受大辽猛烈攻击,一旦庆延帝昏迷不醒的消息传来,只怕其余边境也会瞬间动荡。

    大梁危矣。

    殿中再一次陷入沉默。

    冉温也不再开口,事关皇家传承,他从不参与。

    “去请太子来。”三人最中间的范知春压着嗓子出声打破死般寂寞。

    盛宣坤脸色一变。

    “太子还在禁足,贸然请出只怕驳了官家圣威。”杨贵妃不紧不慢开口反驳着。

    范知春抬了抬眉,满是褶皱的眼皮微微掀开,露出精亮清明的眼珠,面无表情地看著杨贵妃,面色平静,好似面前的场景也丝毫动摇不得他心神半分:“太子乃是国之正统,此事关系大梁未来,只要太子还是太子,就必须来。”

    一字一字,铿锵有力,不容辩驳。

    崇王站在杨贵妃一侧,闻言咬着牙,捏紧拳头,眼底冒出血丝。

    “不如先请太医来集体诊断,若是好了呢。”杨贵妃转移话题,看向一直跪着的太医,语带狠厉,“若是治不好官家,太医也不用回去了。”

    太医浑身抖得厉害,整个人埋在地上。

    “话虽如此,可国不可一日无君。”谁也没想到,一向最懂分寸和退步的此次范阁老寸步不让。

    冉温看着他,连与他最不对付的荣长玄也不由惊讶地看着他。

    杨贵妃冷笑,握紧庆延帝的手,冷冷质问着:“官家尚在,阁老这般咄咄逼人,寓意何为。”

    范知春颤巍巍上前,竟然直接跪在官家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紫色衣袖散在冰冷的地面,身形低伏,脊梁笔直。

    “微臣十五入朝,至今已有五十年整,初入朝堂时有幸得文惠帝青睐,得以施展抱负,为民请命,年至不惑又得宣威帝提拔入了政事堂,战战兢兢唯恐辜负圣意,知天命时有幸成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储君之道,如今已历经三朝,微臣不敢言功,却也不曾出错,自认一生只为大梁。”

    冉温眼眶微热,紧抿着唇,掀了衣摆跪了下去。

    他一跪,殿中诸位也都跪了下去,只剩下盛宣坤突兀地站着,他犹豫片刻,这才缓缓跪下。

    范知春一生二起二落,最低时更是被发配到太原做一个小小的县令,度过了艰难却传奇的五年。

    他的人生充满辉煌,世人凯歌,是大梁文人的巅峰,是读书世人的脊梁,是黎明百姓敬仰的青天,但最让人敬佩的是,他这一生不曾出错,不曾对不起身上这身官袍,不曾顾府肩上的黎明百姓。

    “娘娘深处內宫不知如今大梁处境危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