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我的精分相公

报错
关灯
护眼
53.疾驰(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传闻中的防盗章,然而作者君也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个功能……

    只有嗅觉早就习惯的余生还吃的津津有味,浑然不觉身上的异味,伸手便去拿壶。

    周西西用筷子敲他的手背:“你们两个不是早就来了么?怎么还让那个姓童的抢了先?”

    萧子凡看着余生发笑:“有些人呀,为了佳人可要荒废学业咯。”

    “佳人?他才刚来就看上哪家姑娘了?”周西西好奇地八卦,从头到脚打量过去,乐道:“哎,我知道了,他弄成这样狼狈也是为了人家是不?”

    萧子凡笑而不答,余生羞赧成怒反击道:“子凡你可不够仗义啊,我还没说你对西西的心思呢?要不要我一五一十给你数数之前你都跟我唠叨什么了啊?”

    萧子凡这次可不打算捂住他的嘴巴,只是笑眯眯地看着他说下去。有这么个人当自己的传声筒,何乐而不为呢?

    周西西既早知他来与爹爹提亲的事情,耐心地听完余生的“供词”,也就开门见山:“所以说,你看上本小姐很久了?”

    “哎,话可不能这么说。”萧子凡用两根手指指着周西西,又屈回去指着自己的眼睛,踌躇满志的模样:“是你,入本少爷的法眼很久了。”

    “我拒绝!”

    “你真的要拒绝?那你只好嫁给那些个乡野村夫,终日劳碌家中熬成个黄脸婆过完一辈子咯。”

    周西西被戳中要害气上心头:“谁说的鬼话?”

    “你爹啊,可是岳父大人告诉我你夜里睡梦常常念叨着这个呢。”

    周西西此时的内心是崩溃的,敢情爹爹你是存心卖女儿的吧?可是就算王婆卖女儿的也还知道夸一夸抬抬女儿的身价呀,你怎么就这么贱卖了呢?

    余生瞧这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吵着,嘴里的鸡骨都忘记吐了出来,咕噜咽下卡得脸色发绿。萧子凡毫不客气地往他背上一掌拍下,直把他拍得没晕在饭桌上。

    “天啊西西,你看这人如此野蛮,将来你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余生哀怨的模样可真像个弃妇。

    “好师侄,怎么诋毁你师叔呢?”萧子凡把他的头按到在桌上,“懂不懂得尊敬长辈啊你,回去罚你抄书一百遍。”

    “师叔饶命,师娘你快劝劝他呀。”余生很配合地呼天告地。

    “去去去,八字都没一撇呢,别乱叫,碍着我找别人。本小姐往城里一站,不知多少人排着队来找我呢。”

    “大小姐,本少爷下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宣布你是我的人,谁还敢来跟我抢?”

    “你什么时候乱嚼舌根的?”

    余生还被萧子凡按在桌上,不过嘴巴却利索得很,提醒道:“作词,作词。”

    周西西不相信地看着他:“那词真是写给我的?可夫子怎么说是什么胸襟广阔?”

    “能容下你这种女子难道我还不是胸襟广阔?”

    萧子凡的嘴角扬得厉害,真叫人忍不住就给他一拳好好教训一番,只是扬着扬着不知怎地突然就像抽筋了似地,按着余生的那只手也忍不住颤抖。余生还道他又要如何捉弄自己,赶紧死命挣脱出来,才发现萧子凡双目无神地坐在位置上,俨然魂魄被抽走的模样。

    他和周西西着急地用手晃了他好半晌,萧子凡才回过神来,却感觉再无刚才那般自信狂傲,怯怯地挪了挪屁股离周西西远些,说话也是小声小声的:“是,那词本来是写给你的。”

    周西西以为他是发病了,对待病人语气也要好些,只是简洁地问道:“本来?那后来呢?”

    “前面三句都是要写给你的,到了最后一句……唔……我才想起来要拜师,所以就把它拔高了下。”

    他越说越往余生的凳子那边挪,几乎要躲到他身后去了。余生只是心里纳闷,怎地忽然就成这副模样了呢?料想该是当兄弟的上场了,摇头晃脑地便要向周西西解释一番为何词中说的是她。

    周西西伸出一只手掌打断他,问:“我听出来了,前三句说的都是我的事。对本小姐的溢美之词嘛,我都收到啦。你倒说说看你怎地就笔锋一转给拔高的?”

    “这个嘛,这个嘛……”萧子凡颇为紧张地揉捏着衣角,脸憋得通红却说不出话,好容易开口竟然叫人莫名其妙:“我真的错了,你就告诉我好不好?”

    周西西和余生都以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他。

    萧子凡赶紧把嘴巴捂起来。

    周西西靠近他关切地问道:“你是不是太累了今天?赶紧回去歇着吧。”

    “不累不累。”萧子凡慌忙摇手,“我刚才失礼了,你千万别放在心上。”

    周西西还真没放在心上,他这种道歉根本一点意义都没有,反正不知哪天他病一好转又要开启嘲讽模式。为人医者,可真不能跟病人计较。

    余生猛拍脑袋,乐道:“师叔,您老人家是不好意思自吹自擂是吧?得了,师侄替你说。”

    “好好好,你说你说。”萧子凡可算找到个救星。

    余生虽作不出这样的词,起码的品鉴能力还是有的。的确如萧子凡所言,若是单看前头三句,那便是你情我愫的小家子情怀,偏生是加上了最后一句后,整篇词文便如画龙点睛,立马上升到家国兴亡的儒道高度。其根本便在“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金陵台”的最后三字:金陵台。

    听他这么一说,周西西也有点印象。上辈子童怀远在某次达官贵宦的酒席上聊起过这名字,那时他悲愤交加咬牙切齿,信誓旦旦地指天叫道:“此生不复金陵台,枉作国人居此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