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同人]焚香祭酒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85章 众叛亲离(一)(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明珠蒙尘, 不过时候未到。待到海清河晏之时,拂去上面的尘埃便是。”

    崔颂还在构想接下来的布局,听到郭嘉这一句话,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顿了一顿,才想明白郭嘉说的是什么:“这是自然……恩师高义, 写下此番策论, 非为名利, 不过是为了‘学’字本身。”

    崔颂想起那本书上类似编者按的自述。

    “故异想天开,大胆谬言。后世之人, 如有时遇, 尽可自取。”

    何休并不在意虚名浮利。他一生专研经学,心质纯粹。为了所坚持的学术,他潜心耗费十七年心血, 集之大成。他的政治言论大多揭露时弊,非为一利之私。

    许多著作从未公开, 甚至不曾署名, 也不愿署名。

    那些不懂其中深意,又无视何休警示与规劝的人, 哪怕窃去了高论,也讨不到好,反而会招来祸事。

    事态的发展不出崔颂的预料。几日后, 董卓参照江遵献上的策论, 大肆改制, 引起士族们的强烈抵制。董卓一意孤行, 以权镇压,结果受到更为猛烈的反弹。

    被蒙在鼓里的李儒、戏志才二人,得到消息后皆是一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李儒在心里怒骂:“这是活腻歪了不成?这一招烂牌,再多兵马也得完蛋。”

    又转念一想,董卓闷不吭声地放了个炸弹,甚至不曾咨询他李儒,这是何意?

    莫非……果真因为下毒一事对他心有芥蒂,戒备如斯?

    比起董卓的前景,李儒更关心自己的未来。一想到董卓藏在这番行动下的深意,李儒就觉得坐立不安。

    他来回踱了几十步,抬头盯着墙上的挂弓,又看了眼酒杯中的蛇影,咬牙下了决定。

    “良禽择木而栖。董仲颖(董卓),你且好自为之吧。”

    另一头,戏志才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往董卓的居所。

    董卓见他前来,没有冷遇,但也没有以往的热情。

    戏志才心有所感,然则要事在身,无暇顾及这些:“太师,近日来在朝中推动的行制……”

    “志才不必多言,我心中有数。”

    戏志才心头一凉,蓦然抬头:“太师——可是焕做错了什么?”

    董卓脸颊上的肥肉颤动,瓮声瓮气地道:“你没有错。只是这件事我意已决,你就不用多嘴置喙了。退下吧。”

    戏志才执拗不退:“请太师听我一言——”

    “你不用多说,退下!”

    戏志才上前两步:“今日便是死谏,也要请太师听我一言!”

    “大胆!”董卓一双虎目射出寒光,朝左右喊道,“你们都是死人吗?容戏焕在此放肆,还不把人拖下去!”

    “自汉光武帝开国以来,士族之治便根深蒂固——纵使要拔除士族的势力,也不当在此等重要关头进行!你还未稳定根基,如何能挖掉根脉?!你若强行如此……唔咳咳,咳咳咳——”

    又急又长的一串话说完,被卫兵强行拉扯往外拖的戏志才再也抑制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

    鲜红的液体不但溅落在他的衣裳上,还有少许喷在与他推搡的卫兵的脸上。

    被高超的雕工与磨磋技术修整得华丽锃亮的石质地板落满红花。那执行命令的卫兵心生恻隐,松了手上的劲道,抬头向董卓请示。

    “太师——”

    董卓同样有所触动:“罢了。你们带他去太医令那看看……悠着些。”

    一干人走后,侍女上前,将厅堂的地面重新擦得一尘不染。

    无名谋士从屏风后面走出,行礼:“太师……”

    他很担心董卓被刚刚的事影响,改变主意,不再推行变制。

    如果董卓反悔,他不但会失去一展身手、取信董卓的机会,还会平白承受士族们的怒火。

    是以,虽然与戏志才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无名谋士还是訾言道:“这戏焕倒也有心,可惜了……”

    董卓闻言,用力冷哼了一声:“有心?他对我只能算略尽忠心,对我的家婢倒是‘有心’得很。”

    无名谋士假笑:“许是一时糊涂?”

    董卓冷哼不语。

    自他得知戏志才与貂蝉有过密切接触后,便时不时地想起那一日殿堂验毒时的情状。

    「志才为何害我!」

    李儒那时候的震惊与震怒,不似作伪。

    何况李儒说的十分在理——他们这些亲近之人,哪个不知他的习惯?明知他会验毒,还行下毒之事,岂不荒谬?

    况且他珍重性命,把府里治理得如铁桶一般。别说下毒,就是府里多了一只苍蝇,他也能即刻揪出来。

    因此,那件事始终透着蹊跷。无论是动机还是犯案手段,都令董卓摸不着头脑。

    直到董卓得知戏志才与貂蝉有染一事,顿时豁然开朗。

    如果是亲近之人与内侍里应外合,确实有可能寻到府中的漏洞,伺机下毒。

    至于动机?李儒那句「为何害我」便足以说明原因。

    如果下毒之人是戏志才,那他的目的就只可能是一个——将李儒拉下马,取而代之,成为他董卓最器重的谋士。

    单看这件事的结果,谁最得利?

    戏焕,戏志才。

    不但让他对李儒生出疑心,不敢再重用李儒,转而将他捧上幕府第一谋士的宝座,予以了大把的权柄,还“仁慈”地为李儒说了好话,换来李儒的感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