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菩珠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7章(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今日这趟蓬莱宫之行, 经历之糟糕,感受之恶劣,完全出乎菩珠的意料之外。

    回来的路上, 她的情绪控制不住地低落, 心思重重, 回到驿馆,遇到了郭朗妻严氏派来在等她的管事, 说接她去郭家了。

    阿菊早已经把东西收拾好, 也搬上了马车, 就等她回来了。

    菩珠不想让阿菊觉察自己情绪低落,免得她无谓担心, 就笑吟吟地把姜氏太皇太后给她的恩赏转告了她, 说应该很快就会送到。

    阿菊既欢喜, 又感动,感动于小女君竟然时刻不忘自己的那点所谓“忠义”。

    其实在她看来, 她根本就没有为小女君做过什么。

    菩珠抱了抱她, 心情忽然就好了些,方才那些从自己身体里流逝走了的力气,仿佛突然也回来了。

    在阿菊面前, 她都报喜不报忧,更何况别人,怎会让人知道她真正的喜怒哀乐。

    等马车抵达郭家,她下了车, 面上早挂上了应当有的欣喜感激的笑容。

    严氏亲自引着菩珠到她住的地方,是一处位于后西厢的小巧院落, 屋子布置得整齐而洁雅,院中还种了石榴和芭蕉, 这时节,正石榴吐红,芭蕉肥绿,看着甚是喜人。

    严氏说这是她出嫁了的女儿从前的闺房,屋中的用具等物都是新换的,隔壁则是她孙女云娘住的屋,说云娘刚定亲不久,明年出嫁,往后她二人正好可以作个伴。说着就把孙女唤了过来和菩珠见面。

    郭家的孙女云娘,是真正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温柔可亲,据菩珠所知,她嫁的那位夫君也是门当户对,琴瑟调和,夫妇举案齐眉。

    前世有的时候,当在东宫背着人将委屈和苦楚往心里咽的时候,想起郭太傅家的孙女,菩珠就会有点自怜和羡慕。

    倘若自己不是小时遭逢家变,倘若菩家一直那么保持下去,想必后来的自己,想必也会是郭云娘的样子。

    当然,这一辈,菩珠不再羡慕了。

    她早就想清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数,走的路也注定各不相同。何况,品尝过了权力滋味的人,谁会轻言蔑视和放弃?会这么做的,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圣人,第二种被权力反噬,痛彻入骨。她既非圣人,上辈子也根本就没尝够权力的滋味,何来的反噬?

    真要说痛苦,那就是没有抓稳权力带来的痛苦。所以这辈子她才要尽力去弥补遗憾。

    安顿好后,菩珠请严氏带自己去拜见郭朗,以表对他的感恩之情,却得知了一个消息,说是太子来了,正在书房与太傅谈经论道。

    菩珠便心知肚明,太子这趟过来,必和自己有关。

    果然被她料中。

    天黑后,严氏说太傅已无事,可以带她去了。菩珠到了郭朗面前,向他拜谢。

    郭朗满满的长者之风,安慰了她几句,让她往后安心住在这里。拜谢完,菩珠出来,回到住的地方,一进去,阿菊递给了她一封信。

    是太子离开前,让随行的心腹宫人偷偷送来的,约她晚上出来见面,说他有重要的话要和她说。

    临近太皇太后大寿,这几天,京都的家家户户开始在门口陆续挂出各种灯笼。

    姜氏在民间极受爱戴,她过七十大寿,民众为她用这种方式贺寿,无不心甘情愿。寿日还没来临,入夜后,几条主街上的华灯便一夜比一夜璀璨,已经开始有人按捺不住晚上夜游街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十分热闹。小家出来的女子直接出门。大户则讲究得多了,除了奴仆跟随,一般还会戴张幂篱,免得万一被登徒子给冲撞到了。

    菩珠和严氏说了一声,道自己想出去看灯。严氏只当她小孩子心性,一口答应,派了两个家丁跟随。菩珠便在阿菊的陪伴下,戴上幂篱出了门,来到信上约好的不远之外的隔街桥头,果然看见了李承煜,一身寻常人的衣裳,看起来像个富家公子。

    菩珠让家丁和阿菊在原地等着,说自己过去见个故人,走了过去,停在他的面前,掀开遮面的幂篱。

    李承煜双眸闪闪,用抑着激动的声音低低地道:“总算见着你的面了!我没想到你竟能如此顺利归京!这不是天意是什么?可见连上天也在成全你我了。你进京的第一日,我便想来找你的,只一直寻不着机会。今日听说你被接到太傅家,总算让我有了个机会出来。我是告诉你一件事,母后想立他们上官家的侄女做我的太子妃,还有陈家的女儿,不止如此,我还听说我姑母推荐姚侯之女。我怎可能答应?这两天我想来想去,不如先下手,我打算明日就去面见父皇,向父皇提出立你为妃的请求!”

    菩珠道:“不可!我们河西分开之前我对你的叮嘱,你都忘了吗?你什么都不用做,更不要主动到陛下面前提及我半句!”

    李承煜略一迟疑:“我没忘。只是我不明白,你为何要我如此?什么都不做,万一定了别人,到时你怎么办?我不想委屈你做侧妃。我是想着,趁目下你菩家声誉空前,父皇也拟施恩于菩家的的机会,提出立你为妃,父皇应当会考虑的。”

    菩珠之所以这么劝阻他,是因为前世,她之所以能做太子妃,根本就没李承煜什么事,靠的是他周围的那些人。

    那些人分两拨主心骨,一拨是上官和陈家,一拨是上阳长公主。

    上官家原本力推自己的侄女,后来发现皇帝似乎没什么兴趣,应当是不想外戚过于坐大,便果断地放弃了自己家的侄女,改而支持与自家交好的陈家陈祖德的一个适龄女儿陈惠媛。

    眼看事情就要成了,万万没有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