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公主不想死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1章 危机重重(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二日,京兆府有两位女子上门击鼓鸣冤,自称一是曾任江南巡漕御史杜清之女,一是曾任江南管河同知吴景林侄女,二人联名上告,一张状子几乎将江南大半个官场都囊括了进去。

    二人高调登门,聚集了不少京城百姓跟随,而后当众击鼓鸣冤,哭诉罪状,顿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消息先在民间传开,然后才被送到了政事堂和宫中。

    江南的局势很糟糕,这是大部分朝臣都有的意识,但究竟坏到了什么地步,却很少有人确切知晓。

    而这一份状书,却让所有人都有了一个确切的认知。因为在这份状子上写得清清楚楚,江南几大家族,联合江南漕运总督府,以及沿河各级州县,以漕运为中心,形成了一道非常严密的网络,将整个江南控制得铁桶一般。

    在这个范围之内,他们可谓是为所欲为。欺男霸女,强占良田,低买高卖、垄断市场,收受贿赂,截留税银税粮……但凡是能想得到的罪状,几乎都犯了个遍。

    而这件事之所以能捂住那么长时间,却是因为这个网实在是太紧密。

    他们在京城也有自己的人,甚至可以左右吏部选官,确保被调派往江南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人。

    当然,这一点并不绝对。所以偶尔有无法掌控的官员被派往江南,担任相关的职位,他们就会先利用钱权美色腐蚀人心,将人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之中。

    如果这些官员不识趣,那么下一步就是各种打压架空,叫他们在当地寸步难行,根本无法处理任何事务,而后再运作一番,便可以让他们黯然去职。如果不但不识趣,还想要将此事捅出来,那么这个官员将会被留在江南,永远开不了口。

    杜清和吴景林就是这样的官员,他们发现了江南的龌龊,不但不受腐蚀,还暗中调查,打算抓住证据,向朝廷举报。但在别人的地盘上,行事再如何周密也难免会泄露,因而最终功败垂成,一个“意外坠河”,一个“突发急症”,在任上死去。

    然而他们的死亡,不但没有对根深叶茂的江南官场造成任何影响,反而成了后来人最好的“前车之鉴”,让他们乖乖走向正确的道路。

    当然,百密仍有一疏,这些人并不知道,杜清和吴景林在调查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担忧自己会出事,于是事先将调查结果封存,交给了自己的家人。

    而事发之后,那些人对两家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搜寻、跟踪与逼迫,才逐渐相信他们的确什么都没留下来,渐渐放松警惕。

    即使如此,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颠沛流离之下,两家都只剩下一个女儿,还一前一后流落到了青楼之中。在这风月场中见惯了世情,她们反而更加老练,冒险继续起了父辈曾经做过的事,并在这个过程中结识,相互扶持到如今。

    她们查到证据之后,冒险设法上京,听闻朝廷要详查江南之事,这才来出首状告。

    这个故事之中颇多可商榷之处,这么重要的事竟然由两个无法接触政事的女子做成,那满江南的官员都该以死谢罪了。何况朝中还有不少人知道,这两个女子是当初被顾铮带到京城的。

    不过,相较于她们曝光出来的内容,这中间的过程反倒不重要了。

    有了这份名单以及相应的各种证据,对江南的调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不必再局限于张文骞本人。

    这样的大事,京兆府不敢自专,连人都没有收押,直接囫囵个儿送到了三司会审临时办公的刑部衙门。

    张玉荣本来正准备按照自己承诺过的,设法拖延调查之事,却没想到这么一个烫手山芋送到了手里,而皇太后和政事堂都对此给予了最大的重视,并且着令他们即刻深入调查。

    这件事若是真的,必须要以雷霆手段调查清楚,迅速解决,否则只会打草惊蛇,让对方有足够的时间抹平证据。

    “玉声可是给我出了个难题啊!”政事堂里,刘牧川眉头紧皱着站在顾铮面前。

    早就知道顾铮会主动退一步,把好处都让给自己必然有古怪,却怎么都没想到,竟然会是这么大的事。

    这几乎是要将天翻个个儿了!

    那可是江南,一个弄不好,说不定连大楚国祚都会被影响。实话实说,刘牧川对顾铮这种勇气是很佩服的,但把自己也坑进去,赶鸭子上架不得不主动挑起大梁,他心里却是想骂娘。

    有本事闹事,有本事自己担着啊,把他也拉下水是什么道理?

    对于他的指控,顾铮一脸无辜,“刘相这话从何说起?江南的局势坏到这个地步,及早发现处理,对朝廷而言虽然艰难,却也是好事。否则等到无可挽回之际,再要动手就迟了。”

    “再者说,局势虽然艰难,但在我看来,却也是最好的机会。如今朝廷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若能解决江南,国库不再空虚,便可从容应对。若是等局势稳定了,只怕其中少不得各方角力,说不定又拖到遥遥无期。”

    刘牧川转念一想,又觉得他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生在要命处的脓疮,平日里不方便碰,趁着病重的时候挑破,一并治了,情况也不见得会更坏。

    何况,刘牧川自己对政治生涯也并非没有期许。

    以前薛知道在朝堂上虽不至于一手遮天,但遮住他刘牧川却是没问题的。等薛知道走了,提上来一个顾铮,明眼人都知道是为什么。刘牧川也曾因此担忧过。如今顾铮的行事与他所想的不同,并不是那等把着权力不让的,也算是给了他机会。

    此事虽难,但正因如此,若是能够做成,于他而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