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穿之四爷家的纨绔嫡次子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4章(第3/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才会对黄履庄改变看法。

    嗯,就是这样,皇上老人家可是一贯主张八旗子弟不得“与民争利”,爱好文人士族的英明皇上。

    什么你说小四阿哥喜欢杂学?小四阿哥一个六岁的小娃娃,喜欢杂学怎么了?小四阿哥读书那可是一直没丢下,门门优秀,《百家姓》《千字文》初学书就不说了,《大学》《中庸》这些四书,我们小四阿哥也会背了。

    而且我们小四阿哥还武功高强,打趴下俄罗斯大力士,你比小四阿哥还大年岁,你能不?

    老百姓自己给自己找到好理由。

    大清国的文人们……苦笑连连。

    皇上当然知道一滴水落到刚刚表面安稳的油锅里,会引起的轰动,这也是他最近一直严厉简直乖孙孙看小报的原因。

    但是皇上拘束着乖孙孙读书,玩乐项目也是推积木,玩“小钱钱大哼哼”等等,皇上又有了新烦恼。

    皇上听完张廷玉的禀告,和张廷玉一样发愁,不对,应该是比张廷玉更发愁,皇上还记得乖孙孙那句“让满洲的女子和男子一样进学,学技艺……”

    乖孙孙对“男女有别”,只停留在表面,在他的内心里,男女根本没有分别,就好像在他眼里,小哈巴,小猫儿也是他的好朋友一样,皇上按按眉心,一时实在没有好办法。

    夏季即将来临,南方的雨季也即将来临,一连好几天细雨连绵,皇上一点儿也没有欣赏烟雨江南的心情,午后休息用茶,和张廷玉对坐,对着发愁。

    张廷玉大人沉思片刻,慢慢说出他这两日琢磨出来的一个原因。

    “臣是认为,小四阿哥的一颗‘初心’,并没有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小四阿哥学习了‘男女有别’的规矩,知道他大姐夫大白天和侍女亲密接触不合礼仪,于名声上有大碍,所以他直接上拳头,然后众人的注意点,就落在小四阿哥打了他大姐夫的事情上,臣认为……”

    张廷玉大人越琢磨越觉得小四阿哥聪明,经过小四阿哥的动作,其他人就是知道了,说起来,也是最多说一句乌拉那拉家没照顾好郡主,没人会再说星德郡马不规矩的事儿。

    “臣认为,小四阿哥有一种天生的直觉,面对问题他直觉知道该怎么做……”这很好,这就是天生的明君圣主的潜质,可越是这样,越是让人担心他的看法和思想变化。

    皇上听得点头,他当然知道乖孙孙的聪明,所以他一直很是小心翼翼地教导,就连关内人和关外人几千年积攒下来的矛盾,他面对乖孙孙,也给“美化”一番。

    乖孙孙能认可男子纳妾,因为他玛法,他阿玛,叔伯们……都这样,但他不能接受别人说他大姐姐不给纳妾就是小气。

    太后娘娘疼小弘晙,疼孙女儿,直接下谕旨表扬一大波京城的大家夫人,女子做慈善,关心被抛弃女婴,就是女子的“大气”之举。直接让四九城的一帮子大男人目瞪口呆。说实话,皇上自己也是目瞪口呆。

    皇上也没想到,会成这样。

    现在四九城的老少爷们都在心里埋怨是十四阿哥瞎折腾,才引起太后娘娘出来护短。皇上一面“同情”十四儿子,一面想笑。

    太后娘娘出身关外蒙古,关外的女子,真的是样样不输男儿,也没有什么关内人“男尊女卑”的讲究。

    生存条件太艰苦,谁有力气谁使,男子们想讲究也讲究不起来。

    至于关外的三妻四妾,那也是为了族群的发展,无关关内人的妻妾制度,什么女子“醋不醋”,嫉妒不嫉妒,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给丈夫纳妾添个家务帮手,一切为了家族的壮大,吃饱肚子要紧,哪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

    这样一想来,皇上倒是真的觉得,关内汉人说关外人是蛮夷,挺有“道理”的。

    皇上想着想着,还笑出来,没有了以往每一次一想起“蛮夷”两个字的那份不甘、不平、不忿……

    “衡臣,你若是没有好的办法,就直接把中原几千年来,男女制度的演变历史,和小四阿哥讲讲。”

    乖孙孙的认知不同于常人,但他很讲道理,只要他知道,这个“男女不同要求”不是程朱理学的首创,他就不会再去反对程朱理学的几位大家。

    张廷玉大人听懂皇上的暗示,立即大喜过望,但随即他又苦笑。

    “臣担心,臣和小四阿哥讲了,小四阿哥后面还有其他的‘为什么’。”

    皇上……哈哈哈,皇上也爱莫能助。

    运河水缓缓流淌,各种事儿纷纷绕绕,小四阿哥兀自快乐地过他的小日子。这不,随着龙舟慢慢南下,弘晙阿哥没有了背书的任务,正趁着阳光正好,流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白墙青瓦的江南建筑时隐时现……

    盘膝坐在甲板上,捧着有关杭州的书籍看得入迷,

    杭州,传说中圣人之一的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在此造舟以渡,“杭”是舟的意思,于此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时光慢慢,格外眷顾此风水宝地,钱塘,西湖,灵隐寺……陆续出现,到隋王朝建立后,废郡为州,“杭州”之名正式出现,有了最早的杭州城。

    凿通苏州到杭州段的江南运河,自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大约九百里水路,杭州“咽喉吴越,势雄江海”,成为整个钱塘江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水牵卉服,陆控山夷”。

    “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江南列郡,余杭为大’。下辖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