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0章 大汉华章(28)(第4/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门,走共同富裕道路。

    夏安然此前对于中山国的旅游规划便是南边以温泉度假以及人工服务类旅游业为主,北边则是山林景色加上湖泊河流自然景观为主。

    前者适合富贵人举家出游,后者适合文人骚客玩耍。

    而花卉永远是人们追逐的目标,樱花本就是中国的花卉,未央宫里头就种了一小排,不过这些是樱桃花,种植的目的不是为了观花的,而是为了吃果子。

    每年到了季节,小皇子们都会排排坐等着吃樱桃呢。

    排除樱花,春季还有桃花、梨花、梅花、芍药……夏季荷花、凌霄,秋季菊花桂花,冬天就算了,这时候冬季旅游业不太好发展。

    按照夏安然的经验,花只要成片成海了,观赏点自然就来了。

    到时候再提供什么森林小木屋,租借给文人骚客们用的田园小屋,再加上提供给他们建立在优质生活条件下的野外活动,挂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头,读书人和富贵人最喜欢了。

    只不过在他记忆中,荷花在北方还只是富贵人家中池子的产物,并未大面积栽培,他正好可以抢先去南方购买藕种圈地种下。

    如今这些植物都是以吃果子为主,夏安然盘算了一下,等到时候他还能办个桃子节、梨子节什么的,春天来赏花,夏秋来赏果,听起来也很是不错啊。

    只是这一切他必须要在武帝开始重农抑商走到中央集权巅峰之前将大局铺定,要不然他就想办法问老爹要个什么敕令或者夸奖之类的,到时候就算小猪弟弟不爽也没法管他。

    夏安然徜徉在幻想里面小半刻之后被人打断,来人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织房织出了了一件丝画。

    严格来说,这在后代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缂丝。

    小国王快步越过穿廊,脚步翻飞内心飞扬。

    想要弄缂丝倒真是一时兴起,缂丝的大致原理和织布机类似,都是通过纬线在经线上穿梭,然后被推到一起使其保持紧密。

    要说区别,大约就是织布时候纬线从头到尾贯穿全部经线,而缂丝则是纬线仅仅穿透一部分经线,根据纹样的轮廓和色彩进行调整。

    随着染色技术的前进,甚至可以用丝线表现出国画特有的墨色晕染和深浅变化,这种特殊的编织方法使得缂丝能够处理一切复杂的图形。但同时也意味着它的工期非常漫长,即便到了现代,缂丝依然是只能以人工进行,无法以机器代替的一门技艺。

    夏安然选择阿孺去做这个的原因就是她能够以手工的方式,依靠凭空想象将之以颜色差不多的丝线做络子,并且能够带上立体感,这种空间能力在他看来极为难得。

    丝线本身脆弱,一次做错绝无再来的机会,想要挽救成本极高,阿孺没有这个条件来来回回做实验,想必是一次完成。

    当然,就算他猜错了也没关系。

    他当然不会将所有压力都交在小姑娘身上,除了她之外,夏安然还找了好些个当地的织娘,主要的研制工作都在织娘们身上。

    作者有话要说:

    特产二,缂丝。

    缂丝、丝绸、绸缎、在早期都是用真丝做滴。

    那时候天然材料比较少,汉代有棉,但是是非常稀少的舶来品,而且是短纤维。

    主要还是以丝绸和麻为主,另外说一个冷知识,在没有合成纤维的古代,绫罗绸缎……其实原材料都是一样的,只是织造方式不同。当然在后期在使用蚕丝的同时会加入棉纤维和麻纤维,甚至于金线、羽毛等等奇怪的东西。

    但本质,他们,其实,是一样的

    是不是非常的震惊!!

    作者君研究的时候都惊呆了。

    我一直以为是不同原材料+不同的编制方法才弄出来完全不同的东西啊!

    当然现在基本是完全不同了,因为有化纤。

    所以你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蚕丝产量。

    是不是非常可怕,泥们又多了一个可以抖机灵的点啦!

    那啥,秧马……这个我比较难形容,咳咳,反正形状挺奇特的。

    不过现代还有在用的地方,但是已经完全简化成小板凳啦!

    后来还有出现秧船,都是大规模插秧时候才会用,小规模没必要啦。

    关于插秧,作者君了解了后才知道,居然现代很多地方水稻也是采用直播式的了,尤其是北方(喂)南方一年三熟肯定是插秧的,土地等不及,二熟或者一熟已经开始用直播了,尤其是在培育出一些根系特别强健的品种之后,插秧已经成为了非必须。

    震惊!

    感觉颠覆了我的理解嗷!

    写文果然是一边写一边学习捏!(双手抱胸)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