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成暴君的炮灰阿姊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姜阙不挑食,她给什么吃什么,而且安安静静的蹲坐在姜黎旁边,乖的像只兔子。

    因为花园在翻修,假山后面的秘密基地去不了,他俩就蹲在厨房院子的后边。这是一条窄道,墙外边就是过道,再隔壁就是县里王屠户的家,俩人蹲墙角吃东西,偶尔还能听见王屠户新纳的小妾在院里唱曲儿。

    投喂了小半月,姜黎就发现小男主脸上有肉了。

    也难怪,姜阙这个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餐多了自然就有肉了,加上他被管家吩咐着每天都要干活,运动量大了,身高也窜的快。

    姜黎看了,欣慰又跃跃欲试。

    按理说,她投喂了那么久,脸都混熟了,多少也算是和男主关系好了点吧?

    这日,两人蹲墙角吃烤红薯。

    姜黎厚着脸皮试探:“我长你两岁,以后我就喊你阙弟吧。”

    说来有点逊,姜黎都没怎么和男主聊过天,因为大部分时候,男主都吃东西特别安静,她问三句他顶多回一句,还惜字如金,一个字一个字的蹦。

    就比如刚才她说的话,姜阙听了,点头:“好。”

    “阙弟!”

    “……嗯。”

    “阙弟!(*^▽^*)”

    “……嗯!”

    姜黎有点心累,感觉喂养了个复读机。

    不过她已经很满意了,就这样岁月静好下去,等以后姜阙发达了,她也就能顺理成章抱大腿!

    关于姜黎和姜阙躲墙角加餐的事原本极为隐秘,偏巧被前来寻姜黎的桃秀给发现了。姜阙似乎很讨厌桃秀,警惕的盯着她。

    桃秀更是防着他,把姜黎拉过来:“姑娘,你把好吃的都给了他呀?”

    桃秀眼里,姜阙就是个白眼狼,老爷救了他的命,太太供他吃穿,结果他呢?姜黎骑个大马,他都故意让她摔下去,小小年纪,心肠黑的不行不行的!

    “姑娘,该回去了。”桃秀弯腰,给她整理裙摆,样子是有些不高兴的。

    姜黎其实还想和男主培养会儿感情,可是桃秀有点生气,她只能作罢。姜黎暂时还不想破坏自己在桃秀心里小甜饼的形象,只能不舍的和男主挥手告别。

    看着姜黎慢慢走远的身影,姜阙突然觉得烤的外焦里嫩的红薯都没什么滋味了。

    这时候,院子外边王屠户的小妾又开始唱小曲了。

    姜阙小嘴抿抿,蹙眉吐出俩字:“难听。”

    回到院子,桃秀小嘴吧嗒吧嗒开说了:“姑娘就不该管那个白眼狼,你是没瞧见他的眼神,和吃人的狼崽子一样,恨不得把奴婢生吃了呢。切,他也得有那个胃口?”

    姜黎心说,他可不止有胃口,胃口还不小呢!

    他可是将来的皇帝!

    ——秀儿啊,千万别招拜他!

    姜黎记不清未来桃秀的下场,但是就凭着她是原身丫鬟这一点,男主就不能好饶了她,下场说不准也是被砍掉了脑袋。

    她不想让桃秀被男主记恨上,只能从长计议了。

    桃秀把姜黎的衣服洗了,进屋后还是不吐不快:“总之,姑娘得防着点他。”

    姜黎知道桃秀说的是谁。

    她托腮望着窗外:“秀姐姐,我就是觉得他挺可怜的。”

    桃秀在院里晾衣服,闻言不以为然:“天底下可怜人多了去,不少他一个。姑娘又不是活菩萨,见一个就要管一个,累都累死了。”

    姜黎:“……”

    秀儿你是真的皮啊!

    但为了守护大夏最好的秀姐姐,姜黎决定要更努力巴结男主了,只要男主开心了,姜家一家子也就安全了,她也就能继续在古代过着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

    一连数日,梅县阴雨连绵。好不容易天放晴了,梅县南边的地里,庄稼汉挖地的时候不小心一铲子挖到了石头。再继续挖下去,竟然露出一颗佛头。

    这可不得了,庄稼汉连忙告诉了东家。

    张财主闻信带人赶了过去,顺着佛头往下挖,一个时辰后,一尊巨佛像被数名工人从大坑里抬了出来。这事惊动了梅县的知县。

    佛像被暂时安顿在田里,知县让人搭了个临时的棚子,防风防雨。

    这事在县里传遍了,一大早姜府就炸开了锅,下人们都在议论上个月姜小姐的梦。

    堂屋里,王氏来回踱步。

    姜大宝被她转的心烦,安慰道:“娘子别急,这是好事,说明阿黎有佛缘,以后顺风顺水,说不定能有什么大机遇。”

    王氏想来是那么个理,便问:“县里怎么说的?”

    “说是查县志,记载是前朝战乱时县里的人为了保护佛像不被毁才埋进土里的,时间一长,当时的老人们都死了,就没人记得这茬了。”姜大宝喝了口茶,悠哉道:“娘子也不必烦心,县太爷说了,月内就要把县里的新寺庙建起来,写牌匾的人都选好了。”

    王氏:“不是县太爷提字?”

    姜大宝扁扁嘴:“你还不知道吧,昨个北边的大宅子来人了。”

    王氏一听,坐过去好奇问:“是在杭州当大官的王家人?”

    “当过大官,”姜大宝放下茶盏,摇着头道:“不过听师爷说,王家老爷子辞官归乡了,一家老小都带了过来,说不得是得罪了朝廷里的大官,回乡避难来了。”

    这种事,在当朝并不是稀罕事,就连没读过书的人都能从话本里知道一二。像王老太爷这种身份的人回乡,也算得上是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