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又向贵妃求饶了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3章 审问(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大理寺卿持节召李长秋入诏狱。

    因他是正四品的宣威将军,寻常牢狱关不得,所以皇帝亲自下诏,让大理寺主审此案。

    这件案子可能牵涉国戚,不容有失,知情的人将消息封锁,以免外泄。在事情查明之前,宁远侯府仍是勋贵,必须保存宁远侯的颜面。

    皇上对李长秋很重视,大理寺万万不敢怠慢,将他关入牢房后,竭力礼待,就怕人家到时候无罪释放,反过来报复。

    李长秋却是一脸沉寂,面无表情地盘腿坐在房里。

    他不嚷不闹,态度很温和,这让主审的官员省了不少心。他最怕审武将,这些武官个个长得凶神恶煞,把脸一板,眼睛一瞪,就能把人吓破了胆子。

    不过…温和是温和,他嘴巴未免也太硬了吧?

    除了用刑,什么威逼利诱的手段都用尽了,就是不肯张嘴,一个字都不说。

    这可怎么办呐!

    这诏狱启动得不多,原本归前朝锦衣卫打理,但大燕嫌锦衣卫太过残暴,直接取缔了它们的存在,诏狱也就成了无主之牢。

    杜文秀心里苦,他明明是负责查案的,怎么赶鸭子上架把他给弄过来审人。看着满室刑具,大理寺卿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办。

    往常他审案子,都是在公堂之上,正大光明,证据齐全,只用核实、推敲即可,结果现在倒好,他还要自己亲自来审讯!

    “大人,问不出来呀。”寺丞悄悄在他耳边低语,声音焦虑。

    他们在这儿耗了一上午了,半点作用都没有。李长秋的嘴巴就像被针线缝起来了一样,一声不吭。

    杜文秀狠了狠心,冲前面招了招手。

    “韩尹,你来。”

    韩尹是大理寺少卿,掌详刑。让他主审,意味着杜文秀决定对李长秋用刑。

    大家同在朝中做官,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他是不想动用刑罚的。

    可任务压在头顶上,眼看着皇上给的期限没剩多久,再不问出点儿什么东西,他这乌纱帽也许就保不住了。

    刑讯毕竟是韩尹的强项,他手下审过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早就练成了一副铁石心肠,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落在他手里,保证不能全身而退。

    夹棍伺候完,李长秋手指、脚趾鲜血淋漓,无一处完好。他嘴唇毫无血色,干得裂开口子,额头青筋直冒,显然已经痛到极致。

    十指连心,被夹成这样,若不及时救治,只怕手脚都要废了,能不痛吗?

    但他仍然不肯说话,紧紧抿着嘴,咬得牙根绷紧。

    韩尹看向杜文秀,请示道:“您看是否要继续审讯?”

    杜文秀吓得脸蛋发青,听他说话,下意识抖了抖肩。

    他一介书生,哪里见过这架势?

    娘啊,好多血…

    “算了吧!再审下去,他今天就要把命交代在这儿,那皇上不把本官的皮剥了!”

    伸手挡住眼睛,杜文秀留下一句‘赶紧找大夫给他止血,待会儿右仆射会来’,说完便急忙起身撤离。

    太晦气了,他要回家沐个浴。

    手底下的小官不敢违背大人的意思,找来大夫给李长秋包扎伤口。他们没得到指令,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只能把犯人架起来带回牢里,等待右仆射的到来。

    谢云臣进来的时候,李长秋保持着最开始的动作,盘腿而坐,唯一的不同在于,这次他靠着墙壁。

    他扫了眼地面未清理干净的血迹,什么也不说,让侍卫搬来一张板凳,老僧入定般坐下。

    两人面对面静坐,中间隔了数道栅栏。

    室内无比寂静,连呼吸声都听得一清二楚。

    牢狱里的差役都猜不透大人的意图,纷纷低头不作声,害怕自己做错动作,被大人记住。

    夜晚,点了灯,烛火飘忽,映在男人的侧脸上,显出几分难言的妖异。

    谢云臣张口,说了来这里后的第一句话。

    “你们出去,本官有话要单独和他谈谈。”

    他手臂轻抬,稍稍挥舞,差役们便全部退出门,独留他二人在内。

    李长秋无动于衷,一动不动地待在原处。他丝毫不恼,起身,走到栏杆处。

    “将军若再闭口不言两日,你的妻儿、同僚、上级,全部都要遭殃。”

    他眼皮动了动,冷声道:“休要诈我。”

    谢云臣弯唇一笑,目色幽深。

    “本官还不屑跟一个阶下囚说谎。帝王权术,最不怕的就是杀人。你以为咬紧牙关就能瞒天过海?皇上不仅不会放过,反而会大肆屠杀,他宁肯错杀三千,也不肯错漏一个。如此,你还要沉默到底吗?”

    李长秋表情头一次起了变化。

    他喃喃道:“怎么会…”

    可心底却是明白,谢云臣没有瞎说。

    “奉劝将军,还是快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吧。皇上的耐心不多了,等他耗尽最后一丝仁慈,整个宁远侯府恐怕都难以脱身。”

    “难道我说了,皇上就肯放过吗?”

    到时候不一样是大杀四方,血流成河,与现在又有什么差别。

    谢云臣轻笑摇头,道:“你不了解皇上。”

    他身子清瘦颀长,立在烛光之中,投下一道长影。

    “宁远侯一生征战,为大燕立下汗马功劳。宁远侯府满门忠烈,嫡女母仪天下,数子在朝中为官。皇上最念旧情,怎么会轻易动其根本?”

    “你不妨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