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家五口我最丑[年代]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8章(第2/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人就不能畅所欲言了,就连忙喊金多:“金多,孔老师来了。”

    李金多听见了,连忙从屋里出来,米多和向南也出来了。

    金多给孔鸿志搬了一把椅子,三个人坐在孔鸿志对面金多的床上,一字排开,看着孔鸿志。

    孔鸿志其实早就想来了,可又怕自己这一来,再给他们造成压力,所以等今天米多考试也结束了,才过来。

    “米多,下午的英语试卷难不难?”孔鸿志问。

    “还可以。”米多道,“不是很难。”

    孔鸿志满意的点点头,道:“我就知道,对你来说,那些英语试卷差不多可以得满分。所以我才极力要求你一定加试英语。”

    米多指指向南和金多:“其实他们也应该考一下的。”

    “是。”孔鸿志道:“应该考,他们应该也没问题。”

    孔鸿志说完,就说:“大概过不了多久,分数就要下来了,怎么样,你们都想过没有,要报什么大学?”

    孔鸿志说完,就听见米多问:“孔老师,我们小孔老师在上海怎么样?”

    “挺好的,我收到了他的信,信里描述了一个他从没去过的地方,说是自己到了上海,才知道书里说的十里洋场到底是什么样的。”

    孔鸿志继续道:“古人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读书和行路一样重要,读书是基础,是个厚积薄发的积淀,而只有出去见识过了,你才能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才能见到那些在红县绝对没有见过的东西。”

    “是了,是了。”金多抢先道:“过年的时候我去一趟北京,就很有感触,到了北京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好用的。那些都是咱们红县没有的。”

    “对。”孔鸿志点点头,道:“你们去了别的地方,就会发现和红县的差别,如果比红县好,你们就会想着,把那里的好东西,红县没有的,带过来。如果没有红县好,就会想着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当地人。其实,这就是进步。”

    “这对于一个小县城是这样的,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你们想过没有,一个红县和北京、上海的差距就那么大,那中国和周边国家呢,和欧洲,北美那些国家呢?地方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地方的进步和开发,那么国家和国家的交流,也是一样的。”

    孔鸿志说着,就看向米多:“所以,我才极力要求你加试英语,米多。你会这一门语言,而且还能灵活运用,这样就可以为了以后有机会,在华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交流做贡献。”

    他看着米多:“即使最小的贡献,也对我们华国来说,也是往前迈了一大步,你懂吗?”

    米多点点头,她懂。她怎么不懂呢?

    现在的华国虽百废待兴,可谁能想象的了,就在二零五零年,不久后的未来,华国会强大到什么地步,仅仅七十多年的时间,华国从睡梦中醒来,完成了巨变。这其中,是华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知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我知道了,孔老师。”米多点点头。

    孔鸿志满意的笑了,然后看向金多问:“你呢,金多,你还是要读北京师范大学?”

    “是。”金多说,“我一定要读北师大的心理专业。如果今年考不上,那我就再考一年。”

    孔鸿志竖起大拇指:“好孩子,有志气。”

    他说着便看向辛向南,孔鸿志知道辛向南家里有背景,就算考不上大学,以后也会过的很好,可明明如此,这个男孩似乎比别人更加努力,他从来没有懈怠过,高中三年,他的成绩紧紧的咬着前面的李米多,而且辛向南的理科成绩特别好,数理化三科要比李米多还好。

    孔鸿志看着向南,“你呢?”

    辛向南听见问他,垂了垂眸子,又抬起来看旁边米多一眼。

    李米多知道,这件事情早晚都要面对,辛向南也曾经说过,他不想去北京,而米多是想着去北京的。

    两个人刚刚开始,又要面临分别。

    可米多不怕,她不是麦多,辛向南也不是孔宇。

    李米多看到辛向南看过来,她微笑的朝他微微点头,示意他说下去,没关系的。

    辛向南回头看向孔鸿志道:“我不想读北大,清华这些。”

    孔鸿志看着他,挑了一下眉,然后双臂抱在胸前,看着辛向南道:“让我猜猜你想读的大学吧。”

    辛向南眼睛里一闪,他看向孔鸿志,不相信孔鸿志连这个都能猜的出来。

    孔鸿志笑一笑,伸手指了指北方,“如果我没猜错,你想去那里。”

    孔鸿志往北一指,金多立刻看向辛向南问:“北边?对啊,你以前说过,想去很冷的地方。你说你是不是有病啊。”

    辛向南没理他,眼睛依然看着孔鸿志,然后用力点点头。

    “我要报哈军工,就是现在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辛向南说。

    “什么什么学院,你再说一遍。”金多在旁边叫。

    辛向南又说了一遍,然后对金多说:“一会儿我再和你好好说。”

    孔鸿志听到辛向南这么说,就笑了,“我就猜到了,虎父无犬子,果然,你还是要走这个路。”

    “是。”辛向南说,“我这次回北京,又特意找人打听了,那里有我想学的专业。”

    孔鸿志看着面前这三个孩子,虽然在他心里,他们依然是孩子,可三个人都已经十八岁了,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朝气蓬勃,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向往,还有对现状的不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