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家桥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6章 七月流火(六)(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六、

    全村的田都插完秧之后,要卖稻谷的人家,赶紧腾出手来,挑了稻谷往八桥镇去,大姑姑家里也在套箩筐装稻谷,顾岳低声问李长庚为何大家不用牛车,大姑姑在一旁早听见了,不觉失笑:“这乡里哪有牛车能走的路?也就是清江河边上的路宽一点,容得了两个人挑着担子还能对面错个身。要走大路,得到了县城才有。”

    顾岳有些脸红。他又想当然了。

    八桥镇在李家桥下游,沿着蜿蜒的清江河走,得走二十里;若不挑重担,抄小路走,也就十里不到。当地人将那镇子叫“八桥镇”,起初是因为这镇子周围,大大小小共有八座有名号的桥。现在当然不止八座桥了,不过这名字一路叫下来也没改。

    清早出发,从李家桥往清江河下游走不到一里路,河边就有一个磨房,夏季河水高涨,水磨正好用,不少人家赶着现在来碾米,顾韶韩家也在其中。

    顾岳忍着没有问,为什么大姑姑家里没有来碾米,将稻谷碾成米后再挑到八桥镇去卖,至少一次能够多挑十几斤吧?

    不过李长庚不待他问,已经热心地和他讲,八桥镇这几天收的新谷,是要运到县城和衡州城去卖,但是稻米远路运送不便,容易脏污,为免被人嫌弃,所以八桥镇这边只收稻谷,到了衡州再碾出来卖;现在来碾米的,多是自家要吃,早稻粗硬,不如晚稻香糯卖得上价钱,但是易饱又耐饥,所以一般人家大多是留些早稻自家吃,晚稻往往是舍不得吃、要挑出去卖的;就算是顾韶韩家里,也就逢年过节时吃几回晚稻米。末了又补充道:“别的村子里,除了农忙季,一般人家向来都是一半红薯一半糙米搭着吃的。咱们村的田多,在外头投军当差的人也多,年年都有银钱寄回来,所以不少人家都供得起家里人吃白米饭。”

    顾岳感慨地道:“难怪得说穷文富武,要是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习武?”

    李长庚点头称是:“咱们村子习武的人多,有力气种田当兵,赚得钱多,吃得饱饭,然后又更有力气练武。”

    顾岳:“这么说来,还是得多谢当初教李家拳法的明山和尚?”

    李长庚:“可不是?李家祠堂里还供着明山和尚的神位来着,每年祭祖时都要祭明山和尚。咱们村子的后山上还有一个小庙,供的就是明山和尚。”

    一路上李长庚说了不少关于明山和尚的传说。据说明山和尚原本是前明时一个大官,满人入关之后,这人不肯留辫子降清,干脆剃了光头出家做了和尚,不过因为原本是个大官,名气挺大的,出了家也不得清净,于是一路逃到这三县交界之地的大明山,觉得这地界好安身,就住了下来――顾岳听到这儿时不免在心里嘀咕,大明山这地界群山绵延,道路艰险,行军不易,三县交界之地实际上往往是“三不管”之地,偏又气候温暖,土产丰富,便是被困在山里一年半载的也不至于饿死,因此自古以来就没断过占山为王的强盗土匪,哪朝哪代也没能奈何得了,顶多是闹得厉害了剿个匪招个安,可惜的是,这块风水宝地太过宜于盗匪安身,故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脚收拾了一窝,后脚立刻又会生出一窝来,剿不胜剿,招不胜招,所以州县平日里往往睁只眼闭只眼的不肯多事去管,明山和尚选这么个地方安身,眼光还真不错。

    李长庚又道,李家先祖也是清兵入关后逃难到大明山下的,靠着给当地人种地做工过活,为人十分淳朴厚道,入山砍柴时见这和尚孤单可怜,便常常给他送点米粮咸菜之类的,如此送了三年,明山和尚觉得李家先祖是个诚心人,便传了那套拳法下来。

    顾岳看看李长庚,再看看前面闷头挑担走路的大姑父,觉得“李家先祖淳朴厚道”这个说法,应该是有点道理的,换了他是明山和尚,遇着李长庚这么憨直热心、送米送菜一送三年的农家子弟,说不定也会另眼相看。

    等听到李长庚说,明山和尚收拾了一窝不识趣来找他麻烦的土匪,因为出家人视钱财如粪土,便将匪窝里的银钱财物都送给了李家先祖,又指点李家先祖在如今李家桥这个地方买田起屋;顾岳心里突地一跳,觉得有些不对头啊?衡州商会那个蔡老板和他讲古时,只说李家是世代居于大明山下,可没说是和明山和尚差不多同时从外面逃过来的?是李姓人从一开始就有意让人误会他们比明山和尚早得多来到这大明山下?

    还有,李家祠堂里供着明山和尚的神位……

    顾岳觉得自己似乎猜到了一些什么。

    此时日头渐高,顾岳一行人遇见不少沿河村子里挑了稻谷往八桥镇去的,三五成群,倒也热闹。听得李长庚在讲明山和尚如何如何,立时有人兴奋地插话附和。这些人虽然没有李长庚的本事挑着重担走路时也能长篇大论地说下来,不过你一言我一语,倒是将明山和尚的种种传闻说得活灵活现,诸如能降南山猛虎能捉水中蛟龙、常常将大明山上的土匪强盗当成仆从使唤、摆了个八卦阵骗得进山的一支清兵绕晕在山里也没摸到庙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呼风唤雨还能看相算命……顾岳听得简直以为这是诸葛亮再世刘伯温重生。

    说的人一个个眉飞色舞,仿佛自己便是那得到奇遇的李家先祖,明山和尚的本事越大、传闻越离奇,自己越是脸上有光。

    顾岳听到后来,倒不再在心里嘲笑这些太过夸大其辞的传闻了。

    昆明城的街巷之中,他也时常会听到当地的老人讲古,将曾经世镇云南的沐王爷说得神乎其神,仿佛那就是自家祖先,一提起来便满面红光、口沫飞溅。

    喜欢吹捧自己家乡的传奇人物,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