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代嫁有风险,二次需谨慎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2章 逼婚(二)(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一缕常春藤攀在石柱上, 如青龙一般弯曲着往上盘亘, 与身侧不知名的绿植交接, 汁浆丰沛的嫩叶交相掩映,成就了一方温和恬淡之境。

    只是今日,这枝条的缝隙之间, 掩藏了某种不露锋芒的寒气。

    “因为本公主......是王后的细作。”

    静和说出这话的时候,封若书并没有多惊讶,静和虽不是王后所出, 但她生母去世早,自小便由王后抚养。有恩报恩,动用关系帮她打探消息也是情理之中。

    于是只看向眼前之人,微笑, “这似乎暗示微臣要远离公主。”

    静和微微偏头, “细作,需要应付黑白两方的权力,看似处处受人牵制,腹背受敌。实则,却是处于天平中间,最能把控局势的砝码。我想往哪边, 本来势均力敌的局势, 便能往哪边偏。”

    封若书隐约猜到她的用心,问:“公主的意思是?”

    静和的眼神仍旧温柔, 透着胸有成竹的笃定,道:

    “我可以把国师这边的消息压下来, 织一张大网,隐瞒母后。”

    “那我要如何相信公主呢?”

    静和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仿佛在欣赏猎物垂死挣扎一般,道:“如果母后知道,国师是个断袖,还与霍邦,霍先锋有一段纠扯,会如何呢?”

    封若书的脸陡然一僵,泄了一丝慌乱,随即恢复如常,“这消息不知公主从何处听来,只是既然身为细作,便也应知晓消息真实的重要性,这等无端妄测,还是莫要当成筹码的好。”

    他该庆幸,他们没有发现小安,不论是他不敢公之于众的身份,还是感情。

    只是心里莫名有一股慌张——他们为何会注意到霍邦?

    静和平淡着笑笑,“不瞒国师说,我常年在王宫,为了探知一些消息,也养了一些线人。而其中某一个,刚好,撞见了国师送别霍邦时的情景。”

    刚好,是那个意味不明的吻。

    封若书心口逐渐收紧,算是明白了她此番的来意,“公主这是在威胁臣?”

    如果不答应下来,那么静和会选择上报王后,还是查完霍邦,又接着去查安戈?

    如此后果,他不敢想。

    静和默了半晌,道:“不是威胁,是表露心意。”

    封若书没有说话,默默等着她下一步动作。

    静和平淡如水的表情终于有一丝异常,那抹情绪,大概是见到心上人的娇羞,混着是否要诉情的犹豫。

    “我......喜欢国师,很久以前就喜欢了。”她终还是说了,“一直压在心里,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母后也不知晓。所以,我就算伤遍天下人,也不会伤国师。”

    她的眼中隐隐湿润,指尖绞着一片袖口,这是从下车、进府、商谈,一切的一切之后,她唯一露出的与年龄相符的少女感。

    盈盈抬头,眼中是训练有素的冷静,却较往日添了几分不可多得的深情。

    “国师啊,容国要变天了。静和只是一介女流,不能帮国师成伟业,就大功,但静和愿意,此生此世只做一方伞,替国师遮去几分风雨。”

    半空黑云骤降,四周一片阴暗的苍青色,压得人喘不过气。云海似波涛般翻涌,犹如愤然出海的蛟龙,呼啸声直击苍穹,又怒冲冲逼向地面似要将万物尽皆吞噬。

    “所以,为了这桩婚事,静和什么都肯做。”

    也什么都敢做。

    被黑云遮住的梅亭,万色尽失,像是蒙了一层陈年的灰,无端端就没了生气。

    唯一有颜色的,只有那噙着笑的少女,唇边的一滴清泪。

    封若书要成亲了。

    这消息沿着巍巍山峰,涓涓川水,传遍了八川大陆。

    新娘是容王卫临寰的七公主,传闻有一笑羞近容城花的容貌,是养在深宫的绝代佳人。

    世人说,这是一桩天造地设的好姻缘。

    世人说,容王真是好眼色,公主嫁得好,国师娶得好。

    世人说,除了七公主,想不出还有谁,能配得上举世无双的国师。

    大婚那日,国师府铺满了红绸,容王卫临寰拖着病躯亲自主婚,人皆言笑晏晏,恭贺连连。

    一口一个“国师”,一口一个“恭喜”。

    然则却有一人,风尘仆仆从芷阴赶回,口里只唤了一声“军师”,却道不出贺词。

    “......霍先锋?”

    封若书看到门边的人,饮酒的动作一僵,如鲠在喉。

    霍邦见到封若书光鲜的婚服,心头当即被剜了一块肉,鲜血淋淋。小山一样的身子魁梧又单薄,立在院门口。所有宾客都停杯住筷,纷纷回头来瞧他。

    院中坐的,几乎是容国所有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以镇北侯为首的三大亲侯、王室所有的公子、翰林院的国士、立过赫赫战功的将军,以及,坐在最前端的方羿。

    王公、贵族、朝臣......霍邦昼夜兼程地赶路,一身的灰,蓬头垢发,在华服玉冠的人群中格格不入。

    封若书没动,霍邦也没动,场面一时降到冰点,所有人都盯着那破门而入的面生的不速之客,议论纷纷。

    这时,需要有人出来收拾局面,也需要有人给疑惑的众人一个交代。于是方羿站了出来,大方地走到霍邦身旁,对众人道:

    “诸公见笑了,这位是边城守将霍邦,跟本侯和国师都是旧识,边城路远,故而才匆忙了些,望诸公莫要见怪。”

    僵化的局面这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