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洛阳城中, 司马懿与陈群在院落中对弈下棋, 陈群虽比司马懿大上许多,与他却是平辈相交, 他们即是政见相合的同僚, 亦是志趣相同的挚友, 陈群在拥立曹丕时或许并没有司马懿的功劳那么大,但也因美言几句而让曹丕在与曹植的争斗中脱引而出。因此, 曹丕非常倚重这位曾经曹操身边的重臣。
因陈群与司马懿私交好, 两人时而聚集在一起, 弹琴下棋, 论事商议朝政。
司马懿落下一字, 对陈群说到:“此前长文便有向武王提起九品选人之制, 武王因有所顾虑,并未立即采用,而是实施了其中的一部分,而今时机已然成熟。必须尽快草拟奏折, 奏明陛下,才可选出更多有才之士,稳固朝政啊!”
陈群赞同道:“仲达说得不错,而今陛下初即位, 天下因天灾而百废待兴, 有才德的官员也折损不少。无奈如今朝中某些重要位置,有些甚至只是陛下无奈之下勉强任用。有些人无才无德,靠关系而得以为官, 先前陛下身边的旧臣并不认可他们,长此以往,任由朝中大臣凭借关系自相举荐,恐怕生大祸患。”
司马懿轻叹一声:“推举之人非亲即私,于国家百姓都是大不利,九品之制,可举用海内贤才,我今夜就立刻动笔,撰写奏书呈给陛下。”
陈群想了想,对他说道:“不,九品之制由我来启头,而今怎能劳累仲达去触犯那些人的利益呢?”
陈群正直道:“还是由我来写奏书,来奏明陛下。”
司马懿不赞同道:“只要是对国家与万民有利的法子,又有何惧?那些勉强任用,靠关系上来的人,为官庸碌,没有相匹配的才能与德行,陛下早已经厌弃他们了。需知,陛下亦渴求天下贤才良将聚集于朝堂之上,共同发展国家大业啊!”
天下有才有德之人,多存在于世家大族,一旦九品之法推广开来,层层推举之下,贤能之才得以重用,亦是他们发展党羽的良好途径。
司马懿此前与他的亲弟弟司马孚就有商议过,无论如何,都要尽力支持陈群的“九品官人之法”,其中包括了司马一族在内的世家大族利益,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又将成为曹魏所仰仗的主要力量。
陈群听闻司马懿极力赞同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谦和的名声,去得罪那些举荐了庸碌官员的关系户,心里非常感动,当下就让人拿来笔墨纸砚,与司马懿共同写起奏章来。
次日朝政,陈群再次上表自己“九品”之法,他认真说道:“陛下,眼下放眼朝堂,任职侍中、常侍等官职之人都是陛下用不顺手,且能力薄弱之人,他们时常犯错,不能做到职责相匹配的事,长此以往于朝政、于万民都将是不利的。如今陛下初立,不如采用九品之法,招天下英贤,选拔人才,应当如武王曹公那样,不拘一格,如此治世能臣将围绕在陛下身侧,再不用担心无人可用了。”
曹丕初登帝位,得到众人拥戴,完成了他父亲一生都没有完成的事情,他有些怡然陶醉,飘飘欲仙,却也有所顾虑,心中有一根弦悄然紧绷着。
他无疑是渴求天下贤才的,也想要创下一番事业,他不仅仅想要守住父亲打下的基业,更想进一步,名垂青史,甚至名声比父亲还要响亮。
听闻陈群奏明之法,更有朝中重臣附和,司马懿也在旁为陈群添一份底气:“臣附议,陈尚书之法与臣不谋而合。”
曹丕接过了陈群的奏书,细细读罢,当下便同意了陈群的计策。下圣旨昭告天下,命司马孚、陈群、夏侯充等重臣将此法进行完善,即日起昭告天下,择日具体实施。
所谓的九品选官制,核心是为考品士人的等级,其一便是家世,看看祖上都做过什么官,家族底蕴如何,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定是有才华的,陈群将其称为“定品”。其次再看士人的才德如何,陈群将其称呼为“状”,有了“品”、“状”,来作为根据划分等级,然后向朝廷举荐,依品级来定官职,品级越高的,则官职越大。
曹丕昭告天下招纳天下贤才,张春华在荆州也热火朝天的开始了她招纳地方贤才的“折腾”。
可不,至少在底层官员与百姓们眼中,大将军张华是没事干闲的。但念在荆州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好,没人去反对张春华,结果倒还真让她找到了一群有才华的人,令冷眼旁观之人下巴都掉落了一地。
荆州近几年发展迅速,因张春华有了刘备与孙权的支持,原先蜀地之中跟随刘备的,江东之中跟随孙权做官的人们也纷纷前去投靠她。
毕竟连刘备、孙权之子都去为张华做事了,他们去为张华做事,也不算是背弃旧主,跟随新主。
刘备与孙权以前遗留下来的人脉可真不少,蜀地之中,想要为天下万民做事的大义之人居多,多出身贫寒,而江东之中,世家大族扎堆,跟随孙权做事的重臣们许多都是背靠大族的。
正如陆逊,他就是陆家家主,因父亲早丧,陆家面临四分五裂的命运,为了防止家族就此没落,也为了迎娶心爱的女子,陆逊本意是想要创出一番事业的。
张春华一看投靠她的人好像有些多嘛?细细看来,荆州一切都在正轨之上,各重要官员各司其职,大家都累死累活得将自己手中的事情做完,每七日沐休一次,好像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可是月英又发明了新鲜事物,推广农桑需要人手,管理荆州商人秩序也需要人手,还有其他新的事情要去做,都是于民生有利的事情,若是能成,荆州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会饿肚子了,”张春华招来鬼将对他们说道:“我不可能光任用江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