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就挨板子的下人。她既不想富贵挨板子,也不想富贵点头哈腰地伺候别人,哪怕这人是三掌柜。
“做错事挨板子,那也是我活该”。富贵这是铁了心要去,都不带怕的。
李杏儿不说话,她也拿不定主意。她既不想富贵出去受苦,也不想富贵长大以后留在王家村种田。
“这样,过了年富贵还是先去干干看,受不住的话再回来。三掌柜也不会为难咱们”。杨二柱最后把这事定了下来。杨二柱私心里也是希望富贵跟着三掌柜多见见世面,学学东西。富贵也大了,总是要走出去的。这样以后哪怕自己的生意做不长久,富贵也能有个出路,不至于回家种田。杨二柱和李杏儿一样,不希望富贵走自己的老路。
富贵心心念念盼着过年,又盼着十五。十五一过,他就收拾了包裹,跟着杨二柱开开心心地投奔三掌柜去了。
富贵这突然走了,家里的活还有些忙不过来。春天又要播种又要收货的,杨二柱忙的焦头烂额,人都瘦了一圈。
大毛觉得总这样不是个事,没的把人累着。她深思熟虑了两天,终于和两个大人商量起来,“爹,娘,咱们把牛包给高老头放吧。以后爹要是没空,就我去收货送货。我也十岁了,不小了,老在山上放牛也不是个事啊”。大毛真的觉得自己过了放牛娃的年龄。
杨二柱还第一次听把牛包给别人放的。“怎么包呢?”。
“让高老头每天放牛的时候从咱家拐下,把牛带着,晚上也一样带回来。咱家牛好放,也花不了多少心思,咱们一天给高老头三文钱,你们看怎样?”。
“一天三文,一个月要九十文呢。一年前前后后的得放个十个月,那就九百文了,快一两了呢”。李杏儿算着有些肉疼。
“娘哎,我这一年难道还不能给你赚个九百文吗?”,大毛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先解放出来。
“我看行,咱们今年就这么试试看。咱家也不差这九百文”。杨二柱也觉得大毛是该多见见世面了,总不能出嫁前都一直在家里放牛吧。
“货那么重,大毛哪里弄的动啊”。李杏儿觉得大毛还有些小,还是放牛合适。
“娘,我收货的时候请乡亲们帮忙放放,送货的时候不还有姚大伯吗”。大毛自己都想好了。
送货杨二柱是不放心的,收货的话他先带着大毛一段时间,到时候再让她试试。
杨二柱傍晚的时候就去找了高老头,把包牛的事和他说了。高老头听了十分开心,大毛家的牛最是好放,这每天的三文钱可不就跟白捡一样。自己这以后又多了个进项,真是太叫人开心了。
春天的时候,杨二柱带着大毛把附近村庄转了个遍。细细告诉她什么东西该收什么价格,哪几家是重点大户。大毛基本上听了一遍就记住了,上手很快。杨二柱也和那些大户们打了招呼,以后忙的时候可能就是大毛来收货了。还请他们到时候帮忙搬搬货。乡亲们也都爽快答应。
夏天的时候,大毛已经能一个人赶着牛车,到处收货去了。附近几个村的村户们,只要是一听到笛子和驼铃的声音,就知道是杨二柱家的闺女来了。家里有货要卖的,就赶紧出来把她叫住。不同季节,这笛声仿佛都不同。庄户们渐渐地听惯了这笛声,看惯了那小小的身影。要是有段时间没听见没看见还会觉得奇怪。大毛硬是把这么一件枯燥的事情,变得雅致起来。
送货的时候,还是杨二柱带着大毛一块儿。春夏的货多是送到省府,常常要走夜路,杨二柱可不放心大毛一个人去。大毛每次送完货要是还有空就会拉着杨二柱在省府里到处转转,看看这时候城市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或是逛逛各种铺子,看看山村外面的人怎么过活。
作者有话要说: 富贵离偶像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