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书香人家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6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江城府俗称千湖之府,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 而阳江县地处江城复地亦是个好地方。

    任职之地非常不错, 最重要的是离老家平江不算太远,走水路三四天便可到达, 这点让即将离开清河县的离别愁绪减轻不少。

    月半大似年节,清河县百姓的日子一年好似一年, 从上元节城中繁华热闹的情形中便可看出。

    由于还要进行县务整理以方便下任知县的公务交接,虽然接到了调令公函,但离出发之期还需小半月。

    想着在今后为官生涯中可能没有机会再来清河县,谭璇异常珍惜接下来的日子。

    上元节这天, 吃罢晚饭,在隆隆的爆竹声中携妻带儿的走出家门同民众一起庆佳节。

    大概城中百姓凭着往年的经验, 猜到他们的父母官大人快要离开清河县这是在此地过的最后一个上元节了。

    大街小巷装扮一新,沿街门面的檐廊下挂起了火红的大灯笼,使整个城池晕染在朦胧喜庆的红光中。

    尽管天色刚暮,可大街小巷已经人流如织。

    居民巷中雉童们手中提着荷花灯、兔儿灯、八角灯相互嬉戏玩闹,一旁闲聊的大人扯着嗓子怪责, 可奔跑中疯玩的孩子们哪会听得到这些。

    出了居民巷, 便是花灯之海, 拉长嗓子叫卖的小贩肩扛的木架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精致小灯笼,随着其步伐在上面有节奏的摆动, 闪的小孩子眼睛都是星星。

    “阿爹, 团团要灯笼,兔子的!”骑坐在谭璇脖子上的团团指着被孩童围一圈卖灯笼的走贩脆生生道。

    “好, 咱去买,十六喜欢哪个?莲花的?还是跟弟弟一样?”谭璇低首灿然而笑,问被明锦牵着的十六。

    转而又问山竹怀中的女儿,“丫丫喜欢哪个?谭伯伯给你买!”

    十六羡慕的抬着神气十足的弟弟,本想说谁还要灯笼啊,幼稚。可耐不住心底的渴望,掂起脚透过密密的人流,往街肆边环顾。

    “阿爹,儿子想要大莲花灯,那儿有个老伯在卖呢。”十六抬起胳膊透过人逢斜指街肆的方向

    “阿爹,团团也要大的,不要小的!丫丫姐姐也是!”听见哥哥要买大灯笼,转瞬间团团就变了挂。

    “好,都要大的!走,咱们去买大灯笼喽!”谭璇仰头笑看着撅嘴改主意的小儿子,乐呵呵的,没有丝毫不悦。

    “老爷,人太多,还是我去买吧!”身后跟着的山竹忙把宝贝女儿交给妻子依夏,跨步走到谭璇身前道。

    看着拥挤的人流,谭璇笑着点点头,随后慢慢往街边移动,准备暂停下来等着买东西的山竹否则待会被人群冲散,又得好一会找。

    “三鲜混沌嘞,好吃又便宜的三鲜混沌……”

    “猜灯谜,赢花灯,十文钱一猜……”

    ……

    除了沿街门面大开做生意,连街道两旁也到处是小摊铺子,卖吃食的、做糖人的、卖木簪桃木梳子针头线脑的……

    处处充盈着烟火气息,勾得逛街的百姓眼花缭乱挪不动步子。

    “别抢,一人一个!”没过多久,山竹一手提一个兔灯,腋下又夹了个莲花灯笑呵呵的快步走来。

    两小家伙已迫不及待地伸着小手去要,而十六稍微矜持点,等弟弟妹妹取过,才拿回自己的。

    谭璇不经意中看见明锦噙着笑意正注视手拿花灯雀跃不已的孩子们。

    走近一步悄声道:“娘子喜不喜欢,要不我去为你买一个?”

    曾经没有孩子时两人多浪漫啊,京都的上元节十里华灯,映得夜空如昼,暖得京都仿佛已至阳春三月,那时他是花费心思送明锦工艺精巧的花灯的。

    明锦深眸含笑嗔了丈夫一眼,道:“多大岁数了,还如孩童一般玩花灯!”

    嘴上虽这样说,可谭璇就是看出妻子心情十分愉悦,浅笑中还隐藏了一抹羞意。

    “管它多大岁数,在为夫心底娘子永远是初嫁那时的年岁!”趁孩子们精力都在玩耍上,谭璇嘴唇涂蜜,和妻子说着情话。

    明锦脸颊一热,抬头扫一眼身旁经过的行人,又见依夏和山竹夫妻俩注意力都在三孩子身上,根本没往这边瞅。羞恼的轻捶不正经的丈夫一下,转身向依夏走去,不再理他。

    “阿爹!阿爹!瞧那是什么?!天上开花啦!”坐得高看得远,隆隆声响后,天空顿时火树银花,团团兴奋的踢腿拍手大叫起来。

    “哎吆,臭小子,给老子老实点!”谭璇被小儿子突然袭击,半真半假喝斥道,“那是烟花,人们高兴便放烟花庆祝。”

    天空燃放的烟花有部分是县衙出银子购置的,其它的乃村落各家各户对银子一起买的。

    今年上元节燃放的烟花格外多格外绚烂,宣扬着清河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待烟火尽散爆竹声去,街肆人流渐渐稀少,一家人方归。

    ……

    “离江湾较远的土地,假如庄稼不好你们可植桑养蚕,等盐碱轻了再来种稻。”

    临行前两天,谭璇将档案规整好后,想起当初归划的一部分蓝图未来得及实施,连忙将重要的下属们召集到一起进行交代。

    海边滩涂经几百甚至上千年海水侵蚀,土壤盐碱化不是那么轻易改良的,九龙江冲积地带没任何问题,但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可就不一定了。

    见众官吏并未因自己即将卸任态度敷衍,而是非常认真的聆听建议,不由暗自点头,有此领导班子清河县将来也坏不到哪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