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十年代好日子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8章 交友(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高新乐呵的引三人进了屋, 夏日炎热,天花板上的风扇嗡嗡作响, 李梅梅把手包挂在树枝样式的衣挂上,慢慢地打量着这间包厢。

    桌椅摆设尽是按照农家风格,粗犷简朴, 细节处却能窥得几分雅致,不得不说,高新很会抓客人的心。

    沈立轩拿起茶壶,给娘儿俩个倒上,他浸淫官场多年,外表比起当年的青涩,成熟稳重了不少,眉眼间的细纹不显老, 却更显男人魅力。

    “柴火鸡一例!……”高新扯着嗓子打了帘子出去。

    他们只三个人,只要了一个柴火鸡, 两个时令素菜,尽够的。

    “胖儿,放假了,是打算回首都还是去你外公外婆家?”沈立轩随口就问了一句。

    沈牧想问不想,脱口答道:“我得回首都陪着我太爷爷!”

    山间小屋,比起城里凉爽许多,小伙计进来把窗户支开,清凉却带着些许热气的山风缓缓吹进来,带着些芬芳气味。

    听得女儿这样说, 沈立轩和李梅梅眉间染上一抹郁色,异口同声道:“也好。”

    毕竟这两年,老爷子的身体愈发不济事了,昏睡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哪怕有李梅梅亲手调制的各种保健酒也无力回天。

    “顺便去看看你师爷爷和师奶奶。”阎老先生和倪老太太两个老人,吵吵闹闹的,最后还是走在了一起,彼此相伴。

    经过那十年浩劫,这些个老人的身体差不多都快被掏空了,哪怕是精心照顾,大限也就在这几年了,人算不如天算,现在能做的,只是让他们的晚年过的舒适,尽量不要留下什么遗憾。

    吃完了饭,他们又在山里转了转才走,出城游玩的机会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

    一大锅土鸡没吃多少,剩下的要打包回去,高新拿了洋瓷盆装了,又用细绳子扎好,保管露不出来。

    沈立轩发动车子,母女两个后座系好安全带,今儿个本就无事,这会儿天气也没那么热了,胖胖想去公园玩。

    现在进公园是要买票的,一张票五毛钱,儿童半价,早上下午公园里的人最多,最近两年,不知刮起了什么妖风,流行起了气功,满公园都是练这个的,早上和下午,到处都是。

    沈牧嚷嚷着要去学,学会了好教太爷爷和爷爷奶奶练气功,沈立轩和李梅梅由着她,一个热心肠的老大爷主动来教。

    一老一小展开了架势,“这样……这样……有没有感受到一股气在往上走……慢慢地,热热的……”

    沈牧憋红了一张脸,也没感受到气在哪儿,她是个诚实的孩子,不说谎,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感受到“气”,老大爷一脸的“孺子不可教也”,施施然甩着袖子回家吃饭了。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晃悠了一圈,他们也该回家了,一上车,沈立轩就被闺女一连串问题问的接不上话来,只好求助的看向妻子,谁成想,她竟然装作没看见,就把头扭到一边去。

    “练气功真的有用吗?为什么我感受不到一点气?是因为我姿势不对吗?”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是超人,无所不知,尤其是当问题砸来的时候,回答不上来,老觉得自己会脸红。

    “实践出真知嘛,你多在家试验几天,自己觉得有用就有用,没用就没用。”给了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李梅梅偷笑一声,不去拆穿他,而今保健风盛行,就连主流媒体也免不了俗,电视上天天推气功,起初强身健体,慢慢地,也就变了味,什么喝绿豆汤治百病,打鸡血延年益寿的谣言都出了来。

    绿豆汤多喝可能会拉肚子,鸡血打到人身上十有**会要命,也不知道是哪里传来的谣言。

    估计过不了几天,相关部门就得出来控制了。

    回了家,空调一开,不过片刻,暑热便被驱走。

    程婶煮好的绿豆汤也在冰箱里放着,拿出来的时候,还冒着丝丝的凉气,沈牧端出来,满足的吸了吸汤上的凉气。

    她拿了叠碗出来,笑着道:“我听人家讲,喝绿豆汤治百病呢,这又不是什么金贵玩意儿,便是天天喝,顿顿喝,大家也喝的起。”

    吃完晚饭,李梅梅照例辅导孩子英文课,接下来,又是父女两个针对新闻进行分析的谈话,他们这样的家庭,又是独女,这孩子肩上的担子一点也不松的。

    以前没孩子的时候,总想着有了孩子,看她长大,长大了以后想干什么便干什么,等到胖胖出生了,才发现,这样的想法着实有些可笑,有些东西,生来便不能逃避的。

    她的父母,祖辈,从土匪窝里,从山里,从腥风血雨里走过,从饥寒交迫走过,从十年浩劫走过,几代人努力才把根扎在了京城,几代人努力才让她生来衣食无忧,生活优渥。

    她若是想要活的轻松,她的孩子便要不轻松,没理由自己小时候没吃过的苦,让自己孩子吃一遍。

    李梅梅在车上提起女儿的同学杨芳也是有原因的,她和老沈两个人资助了两个贫困生,其中一个便是杨芳。

    那孩子一见到她就叫阿姨,还说认识她,再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还是女儿的同学。

    女儿上的是全市最好的小学,原则上只收辖区以及成绩十分优异的学生,能考上这里的农村孩子,只要能一直保持下去,考上好大学是迟早得事。

    这是市里今年的扶贫项目,市政府的领导们几乎每家都帮扶了一个困难儿童家庭,她家能力强些,便资助了两个。

    上行下效,这样的教育精准扶贫,带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