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秋天, 秋风来得劲烈,京城方圆百里的树木, 一夜之间, 枝折叶摧,夏秋的庄稼几乎是颗粒无收。渐渐的城里就来了逃荒的人, 破衣烂衫, 沿街乞讨,各处寺庙全都开始设起了粥场, 官宦人家纷纷舍钱舍米,然而饥民还是越聚越多。终于为了避免事端, 京兆尹联合九门提督, 上奏折建议朝廷关闭城门, 限制饥民入城。皇帝一见奏折,勃然大怒,明旨痛斥了九门提督, 令其加强巡查,严加戒备, 又将京兆尹治罪夺官,内阁大臣也不得不上表自请处分,皇帝准奏, 全都罚俸一年,尤自怒气不止。朝中上下无不噤若寒蝉,生恐一言不谨,祸在不测。
也就在这个时候, 贾母终于知道了通灵宝玉丢失的事情。原来,自从失玉之后,宝玉愣怔了一段时间,便又埋头于书本,只是这个时候,他读的却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时文策论,而是佛家经典,一遍遍地工楷誊写,渐渐痴迷,有些格言警句,他甚至刺破手指,用血书写,出家的心思日益坚定,直到了断荤茹素、清心寡欲的地步。
宝钗苦劝不听,王夫人终于意识到了宝玉的异样,这番转变对她又是一轮打击,然而她还是归因于失玉而起的魔怔,于是不顾贾政的禁令,将前因后果告诉了贾母,指望着贾母能做主,还去寻那两个僧道,找回通灵玉,治好宝玉的痴病。
贾母乍闻此言,大吃一惊,心里还不信,因为日常宝玉到她面前请安时,觉得还甚好,虽没有从前的灵性,言语却也明白,怎么就糊涂到这个地步了呢?王夫人哭着说:“老太太,您再不管,我怕宝玉就真要出家了。他如今除了礼佛念经,什么都不理,从前最喜欢跟丫鬟们玩耍,如今连那几个小姨娘都不理睬了——这个可如何是好呢?”
贾母道:“我们家里出了一个四姑娘出家修行,已经是怪事了,怎能承当再有个小爷也出家的?再说哪里有父母尚在,儿子就出家的?且叫宝玉来,我要问问他。”
袭人含泪答应一声,就去传话,不大一会儿,宝钗便领着宝玉来了,贾母拉着手问宝玉:“宝玉,你的病可大好了?”宝玉笑道:“大好了。”贾母又问:“那你现在都在做什么?”宝玉答:“读佛经,我要出家做和尚去了,为老太太和太太祈福。老太太,太太,就此拜别,只当没有生养我吧。”说着跪下磕头。
王夫人便撑不住放声大哭起来,贾母也流泪,且说:“糊涂孩子,你道那佛门是什么清净的地方吗?人活在世上,本来就是来受苦的,出家在家原也没有什么两样。若是你心里有佛,便是不出家不念佛,也是修行;若是你心里头总是执迷,便是终日里青灯古佛,到底还是入了魔道——佛门是那么容易入的吗?”宝玉便低头不语,良久才道:“老太太说的是。”
贾母见他嘴里答应,神情上却并不是醒悟了的样子,便知道事情不简单,打发麝月等人送宝玉回去好好服侍,然后让宝钗坐下,对她和王夫人说道:“如今看来,这孩子竟像是换了个人的样子,只剩下个皮囊,我原本信不及那块玉就这样重要,现在看来宝玉的魂魄说不定就在那块玉里,是非要找回来的了。”
王夫人连连应是,又道:“宝玉这样,真是把我的心都揉碎了,若早知他如此,就不给他娶亲了,如今他媳妇又有了身孕,这不是又害了两个人吗?”宝钗便红着眼圈低了头,贾母看了王夫人一眼,什么也没说,只打发她回去,说自己自会叫贾政来商量。
到了晚间,贾政从部里回到家,贾母果然派人来叫,贾政赶忙来到贾母的正房,贾母仔细地看看自己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一年多来,两鬓星星,神色倦怠,安知不是官差家事的侵扰,不觉有些凄然,便叫琥珀:“去给二老爷端一碗银耳燕窝羹来。”贾政近年来也少见母亲对自己如此慈和,心中一热,便双手接过燕窝羹,笑道:“老太太这些年只顾着疼那些孙儿辈,儿子倒是难得老太太这样的关心了。”贾母也笑道:“你这是在拐弯抹角地抱怨我疼宝玉,不疼你的了?那有这样当爹的,竟跟自己的儿子吃起醋来?”
贾政也笑,且皱眉说道:“天下哪有父母呢不疼自己的儿女的?只见负心的儿女古来多罢了。”贾母见他还是对宝玉心有芥蒂,便劝道:“你只说管教儿子,却要知道,儿子并不是像你这样管的,就如宝玉,他自小就是个心底良善的孩子,便是喜欢跟女孩子们玩儿,也不是什么大毛病,谁不是从那时候过来的?你几次三番下狠手打他,都是事出有因,我也不说什么了。可是你把宝玉的那块玉给毁了,这不是有心绝了他吗?你让他亲娘怎么过得去呢?若说咱家这会儿子,虽说有琮儿还算有出息,到底年轻,根基不稳,林家帮他,也是看着黛玉的情面,并不是咱们的世交情谊,若论起亲戚里盘根错节能够患难与共的,如今是抄家的抄家,破败的破败,也就只有王家还正得着势,可以倚靠,你若就这样跟你媳妇分崩了,连我也无法帮你说话。”
贾政听了母亲这番肺腑之言,心中万分难过,思忖半日,才诺诺说道:“若是母亲不问,儿子也不敢讲,就是宝玉的这块玉,恐怕是咱家起祸的根由,儿子毁了它,也是为了保住宝玉,保住咱们贾家呀。”说着泪如雨下。贾母惊问:“这是怎么说?”贾政便将贾雨村当时来说的话一来二去原原本本说与贾母听,又说道:“儿子也并不是单单听了雨村的话,才这样。我也知道那是靠不住的一个人,可是儿子想,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当今圣上最是猜忌,看似不喜祥瑞,可是若有臣子言报何处出了祥瑞,那喜色便先遮不住地露出来,这就看出圣上对于衔玉而生这种离奇的事必是忌讳的,若是寻常百姓家也就罢了,偏偏是咱们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