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七零年代旧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6章 .回来(十六)(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哦, 那个啊,我没问, 你也不要问,福儿能活着不容易,也许以前的父母对她有什么伤害,反正她现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事业不缺,家庭幸福,这就足够了。”

    “那以后君家不会再伤害到大嫂了吧。”

    “应该不会了, 那愧疚会如影随形的跟随他们一辈子的。”

    “可不是,大嫂当年刚多大啊, 为什么要独自留下她一个人在哪里生活呢?都不知道怎么活下来的。”

    “唉,那场运动受到伤害的岂止她一人啊, 好多人还没有了性命呢,向谁说里去?能活着就不错了, 何况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忘了前尘往事也好,被背着历史的包袱前进。”

    “嗯嗯, 阿爹说得对。”

    沐成栋邀请人很随意, 并不是依靠官职而来, 毕竟是一个外来者拉帮结派遭人嫉恨, 三位都是私交甚好的, 经历过□□洗礼, 很谈得来的同事。

    “西夏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 我们带什么礼物?”

    魏长河再看文件,妻子牛春瑶轻声的问道,自家孩子都大了,在外地上大学,只剩下两口子,也是经过下放之苦的,彼此感情很深厚。

    “沐鲲刚十二岁,给个红包吧,从京都来,我还真不怎么了解呢,不过好像自小跟着一起下放的中医学过医术,他每天喝的那个茶水,都是她精心配制的。

    你也知道,当年下放的时候有多苦,难免不会伤害到根基,那也是一个懂事的小棉袄,老沐每次提到他闺女,眼神都很柔和,哪还有平日的冷淡。”

    “年纪那么小,跟着一起吃苦,多疼点有什么关系,行,那我就包个大红包,也是一个可人疼的闺女。”

    “嗯嗯,老太太是老沐的干娘,也是恩人,她最小的儿子在井山煤矿上上班,过来看一看,哦,对了,她大孙子还是老沐的徒弟呢,你可不知道,他的机械知识很丰富呢。

    落难的时候收了两个徒弟,恢复高考的时候,都参加了考试,成绩优异,现在都在京都,一个在研究所里是骨干,一个在工厂里是总工程师,

    老沐也没有白费精神,一个月最少两封信,都是知恩图报的,这样的双重关系,老沐对待黎家老太太跟亲生母亲一样孝顺,你当做是老沐的亲娘看待吧。”

    “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得,更何况在那样大环境之下,谁不是躲得远远的,你看看我们两个,在农场里放马,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

    想想那种日子,我这心呢,都酸成一碗醋了,你的那些兄弟姐妹,有一个算一个,哪一个不是溜得看不到人影,看着平反了,一个个舔着脸登门,

    哼,要我待见也需要他们付出啊,世界上哪里有那么样的好事?我看啊,黎家老太太比亲娘差不到哪里去,人品好我也喜欢呢。”

    “呵呵,她要去井山,沐鲲也跟着去那边上学,每周要回来一趟的,还不是怕老太太住不习惯,老沐也是一位重情义的人。”

    “嗯,这点跟你很像,要不然也不会跟他谈得这么欢实。”

    另一家赵明义也正在跟自家老婆谈论这件事,想来想去也是用红包表示,主要是大西北这个地方,风沙大的,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特产。

    贾治国,凌美两口子并不担心礼物的问题,因为凌美是一位搞艺术,经常会有机会去各地演出,顺带着买回来很多各式各样的当地特产,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玩偶就很合适小姑娘的喜好。

    周末休息,三家人早早的来到沐家,进门就看到乐呵呵听评书的黎老太太,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的用银发簪固定,脸上白皙干净,一点老年斑的痕迹都没有。

    大西北□□月份有些凉意,年纪大血液流通的慢,身上温度相对来说底,年轻人穿着长袖即可,老年人就要加一层薄棉袄。

    上衣穿着薄薄的羊毛衫,下面灯芯绒的长裤,一双居家的棉拖鞋,看到客人进门,站起来对着他们开心的笑着,那么慈祥纯净的笑容,让人分外温暖。

    黎嘉钰并不那么着急,等到长辈们寒暄过后,她才上前表达了对叔叔阿姨的欢迎,众人都是眼前一亮,好一个标致的小姑娘,老沐好福气啊。

    秦春,‘霓裳’麻利的摆好饭桌,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午饭迅速排放好,大家拥着黎老太太走进来,气氛特别和谐温馨,几家人和和美美的团聚了一把。

    下午回到家中,对老沐的闺女沐鲲又是一阵赞叹,气度教养都是一等一的,长辈们说话也不贸然插言,神情专注的倾听着,回答长辈的问话,真诚有礼,真真让人喜欢。

    黎嘉钰做事情不喜欢拖拖拉拉,既然迟早都要面对,为什么犹犹豫豫呢,两天之后留下‘霓裳’照顾沐成栋衣食起居,带着黎奶奶,秦春出发去了井山。

    一路上都是荒凉的戈壁滩,将要进山口的时候,黎嘉钰的心不由自主的激荡起来,那是她住了近十年的地方,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有。

    黎嘉钰并没有开房车,而是从兴庆区区委小车班调来的一辆车,井山那个地方太小,有车一族觉对能轰动整个矿区,各种眼光看过去,想要过低调生活,那是不可能的。

    井山是一个矿区,因为煤炭而繁花似锦,又因为煤炭枯竭而萧条,别看从头到尾不过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居住着工人家属几十万人,服务设施也是应有尽有。

    当时单身而来的工人们,为了有人作伴,就地而居住,几个相熟的人家,共用一个院子,只因为银行业不怎么发达,工人们存钱的意识不强,

    煤矿工人赚取的辛苦钱特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