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归附
天聪六年四月, 皇太极集合蒙古诸部约十万兵力,与林丹汗决战,意图征服整个漠南蒙古。
林丹汗听闻大军压境,竟然立刻收拾行帐,率部众西奔而去, 同当年科尔沁一役如出一辙。皇太极兵分三路穷追不舍一个多月, 直到得知林丹汗已渡黄河而去, 这才停止追击, 率众返回, 沿途中收拢众多察哈尔部众。
反观林丹汗, 不但逃跑途中部众大量流失,更面临着银粮短缺的境地, 因而屡屡侵犯明地掠边取粮,过得苦不堪言。
海兰珠知道林丹汗必然败亡的结局,对此战没有太多担忧,只细细叮嘱皇太极保护自己,又吩咐他身边的侍从更加用心。只是没听到林丹汗福晋来归,她心里还是松了口气。
阿娜日从外间匆匆而来,左右张望后, 关上门悄声道:“格格,人找到了!”
海兰珠一愣, 遂想起来她曾吩咐敦达理暗中寻找多尔衮府上那位刘大夫的家属。当时他自尽而亡, 消息尚未传出,家属却仿佛早已知道, 连夜出逃,一路越过大明边境而去。找了这么久,她原以为不会再有结果,今天却突然来了信。
“在哪儿找到的?可带回来了?”
阿娜日回道:“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半大的孩子,却不知哪里发了财,一路逃到长江边,途径有灾荒的地方,竟也拿得出换粮食的钱。他们要渡江的时候被咱们的人拦住了,这会儿已经悄悄带回来了。”
一个在大金当大夫的汉人,哪怕给前任大汗瞧病,也不该有这样多的横财。海兰珠点头:“好好的审一审,但也别教人知道。”家属这样急着逃走,一定是知道些什么。她有预感,这件事一定没那么简单。
……
夜里,皇太极拿了《汉书》中一册认真翻看。
他近来翻看了不少历代史书,似乎在找些什么。海兰珠安顿好两个孩子,回到屋里关了门:“你在找什么?看了这么多日的书。”
皇太极抬起头,将手上的书递过去。海兰珠接过一看,这是《汉书》中的《元后传》,元后乃汉元帝皇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王氏家族庞大,班固并未将其并入《外戚传》,而是单独成册。
书页上,皇太极特意以朱笔勾画,其中一段:“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被完整的圈出来,上书“例一也”。
海兰珠了然:“你在看传国玉玺?”皇太极笑着点头:“你可知道这玉玺的传说?”
海兰珠点头,传国玉玺应当能算是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多数人都能说上一两句。“传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以和氏璧早传国玺,上以秦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后来被视为皇权正统的信物,流传千年,屡次失踪,又屡次出现。”
皇太极赞许点头:“不错,都说这传国玉玺始于秦始皇,然而遍览《史记》,从未有过‘传国玺’之说,《汉书》中也只有天子玺、皇帝玺的说法,直到这个《元后传》里,才头一次有了‘传国玺’的说法。”
“你是说,这传国玉玺,根本就是后人杜撰的?”海兰珠十分震惊,传国玉玺于她而言一向只存在于传说中,可她从来没怀疑过它的真实存在。
皇太极微微一笑,又翻出另外两本书:“《晋书》等后代史籍中,对传国玺上的字又有不同的说法,在历代法帖碑文集中,也有其他版本,不能确定传国玺是否杜撰,但至少后代造假不少。”
他把书卷一一收起:“传说传国玺流入元顺帝手中,从此失落在大草原。”
海兰珠定定看着他:“林丹汗。”夺来“传国玺”之日,便是他称帝之时。
……
“格格,来了。”中宫里,阿娜日在海兰珠耳边低声道。为了掩人耳目,他们特意等到天色渐暗,诸位贝勒大臣都离开后才把人带来。
海兰珠示意附近各处都派人把守好,才道:“带进来吧。”那大夫的夫人审了两日,嘴巴严实的很,不论怎么问,都只说要见上头的人才肯说。敦达理无奈,只好将人悄悄带过来。
两个侍卫押着个被绢丝堵住嘴的落魄妇人,悄无声息从侧门过来,沿着中宫背后绕行至门边,将妇人带到海兰珠身边。
海兰珠低头打量面前静静跪着的妇人,只见她发丝凌乱,脸色灰白,嘴里堵着块绢丝,形容狼狈。只是她眼神坦然,一点不见挣扎,倒让人有些刮目相看。
她示意阿娜日取下妇人嘴里的绢丝:“说吧,你为何要见我?”
那妇人有些迟疑,似乎想确认眼前的海兰珠到底是什么身份。阿娜日道:“有什么话赶快说,大妃可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
妇人眼神一亮:“大妃?”然而转瞬又暗了下去。她躬下腰磕头:“我夫君犯罪,皆是迫不得已,我什么都愿意说,只求大妃,放了我的两个孩子,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妇人有一双儿女,大的男孩八岁,小的女孩才五岁。海兰珠也是做母亲的,明白她的心,遂道:“只要你说的全是真的,待我查实,我便饶了两个孩子,将他们放到农庄里,找好心的夫妇养活。”
妇人登时留下了眼泪,在灰扑扑的脸上留下两道痕:“谢大妃开恩!”她朝海兰珠行了大礼,才缓缓道,“我夫君,原来是前任大妃身边的大夫,专门给大妃调补身子。”
海兰珠点头,这她知道,是阿巴亥将这大夫给了多尔衮。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