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豪的悠闲人生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64章 过渡(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等这些,可见唐朝的诗文化绝对是一绝的。

    而唐朝哪怕那些诗人没有完全消失,但确实没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了!

    所以一时间,他们也只能想现代诗了!

    第一个不论好不好,反正他的含义就在那里,也是对春节景象的一种描写,所以也通过了!

    第一个回答的也很高兴,立马屁颠屁颠扫了二维码,然后回到座位上。

    “呵,二狗子你变了!”

    “去,一边完蛋去,别挡着我的运气了!”

    “切,就二狗子你这运气,要是开了超过一千的数,我直播吃……呃……π_π”

    什么情况?

    那位准备直播后续的,差点懵逼了!

    而被他叫二狗仔的家伙,此刻已经哈哈大笑了,“哈哈,你刚才说什么?直播吃屎吗?”

    “我去,二狗子你是不是开挂了?直接开了9999红包?”

    惊……

    这话一出,本来就好奇的人们,更是吓尿了。

    “什么,9999元,那不是最多额度吗?”

    “握草,这运气。”

    “要是我多好啊!”

    “我靠,吓坏了!”

    而这时,第二个也开始了!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才高八斗”者,曹植这样写春节:

    “初岁元祚,

    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

    宴此高堂。”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此诗说春节是良辰吉日,到时高朋满堂,大家尽情欢笑,快乐无穷,可谓将春节的情境作了极简洁的概括。

    可以说,这诗一出,就得到,大家的掌声啊!

    啪啪啪……

    “厉害,这都能记得。”

    靠,为什么劳资记不住呢?

    然后看着一个一个开始,都能说得出来,然后领了红包,还别说,大家运气都不差,没有一个低于一千的。

    大概过了几分钟,大家说完后,终于到李旭升了!

    他之前只是稍微一想而已,根本无需多虑,这题真的很容易。

    ……

    “李导,大家都看着呢,快说吧?”

    “急什么……”李旭升摇头,,笑笑道:“其实关于春节的诗,本人还是略有研究,就给大家献上一首原创的吧!”

    “哇⊙?⊙!,原创啊?”

    “就李导的实力,不用原创那不是打脸吗?”

    “就是,本人挺喜欢李导那首水调歌头的。”

    这时,李旭升说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与大家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这诗的好,大家明显还是能够感觉得出来的。

    而且这诗也很有意义。

    “新桃”和“旧符”?

    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而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可以说,春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而这种习俗甚至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算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甚至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而到了现代,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甚至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当然,到了这个世界,华国作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的大国,他的悠久文化历史那是一直备受研究的。

    更别说已经融入华国之一的日,笨了!

    当然,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在这诗里,无数人都能想到,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而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