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豪的悠闲人生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49章 风格(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中的大学生们,又有谁不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梦境中呢?

    这倒不是贬低大学生。

    之所以这样说,只是想说明一件事:这种对美丽梦境的向往,正是许多人能轻易的接受金庸而难以接受古龙的真正原因。

    至于这种选择的好坏,我们也无法选择。

    毕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几千年来,不断推动人类相前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毕竟,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之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寻找一个乐园来放松我们已绷得太紧的神经。

    人们的需要永远是商品生产的真正动力。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古大侠也不例外。

    所以他试图改变。

    他把幽默的语言放进他的作品,他把美酒和黄金放进他的作品。

    我们在他的后期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豪华而奢侈的生活,看到了太多的享乐和纵欲。

    只有一样东西我们始终没有看到。

    那就是快乐。

    没有!

    绝没有快乐!

    美酒和爱情没有能够掩饰他与生俱来的那种早已深深种植在他心底的忧郁和悲伤。

    他的这种气质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以至于竟然有了这种结果:越是欢乐的描写,我们读到的悲哀越是深得刺痛我们的心灵。

    这个原因呢,大概是古大侠没有金大师自身的条件吧。

    金大师在现实中可从来没有为吃饭担忧过。

    他没有这种悲情。

    在他的笔下,即使是最悲剧性的描写之中,我们感受得最多的也是一种豪迈,一种燕赵勇士的愤怒。

    这种豪迈则是古大侠所万万不能比拟的。

    比如说萧峰等等。

    金大师描写痛苦则只有通过一种惨忍的行为。

    在这种描写下,杨过不得不失去一条手臂,小龙女不得不失去贞操,而萧峰也只有将一支箭插进自己的胸口。

    在他的笔下,决不会出现微笑着咳出鲜血的李寻欢,也决不会出现坚定地拖着一条腿的傅红雪,正如在古龙的作品中决不会有段誉那样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一样。

    甚至有这么一个说法:有的人认为古龙的小说人物一律是男喝酒,女脱衣,太过淫靡了。

    说实话,这是及其粗俗的看法。魔非生于外,而于心。

    或许是说这话的人自己心里有问题吧。

    至少我就没有从这喝酒和脱衣中看出一丝一毫的淫靡来。

    李旭升看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和痛苦。

    他相信大多数用端正的心态看书的同道也是这样看的。

    毕竟是流浪天涯的浪子,一方面,他(她)们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无人关心的寂寞,无人可以叙说心中通苦的寂寞,无助的寂寞。

    他们决不是君子,他们在茫茫人海中孤单地行走,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实的。

    别人没有经历过这种通苦,但是古大侠或许是经历过的,他真实的描写令决不多愁善感的的我也有一种动心的共鸣。

    相反的是,在金大师的作品中,关于韦小宝在妓院及虚竹在地道中的描写,虽非绝对多余,却也不免令人感到有些蛇足之嫌。

    或者是金大师想添加一些浪漫气息也未可知。

    当然,也可能是金大师这么写另有深意。

    不过,无论如何,这种气氛的描写是决不会出现在古龙的作品中的。

    再后来,古大侠也意识到这样奢侈的描写并不能写出快乐来。

    于是他试图彻底的转变。

    于是便有了《欢乐英雄》这本书。

    《欢乐英雄》是一部完全崭新的作品。

    在这部书中,古大侠用一种新的概念和方式来诠释快乐的含义。

    完全抛开生活上的享受,而升华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四个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在物质上是不堪一提的,但是他们的友爱,他们的互相激励于生死与共足已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于对于郭大路于燕七的爱情描写也是情多于爱(也许这正是许多人不喜欢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对王动和红娘子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在书中我们隐隐可以看到大仲马的《三剑客》的影子,但是这也无碍于它成为一部新颖独特的作品。

    但是此书最成功之处还不在于此。

    古大侠在此书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使他几乎完全摆脱了理想主义的多年来加给武侠小说的束缚,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

    这一点,即使在他过去的作品中——尽管他曾尽力去表现——但都没有做到。

    即使不是做得很完美,但是他至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钱的问题。

    这无疑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书中,古大侠花了极重的笔墨去描写缺钱的烦恼,及挣钱的艰辛。

    主人公任侠的个性注定他们无法留住手中的钱,而他们偏偏又是一穷二白。

    这是一个矛盾。

    不过李旭升倒是认为,唯有矛盾才是一部好小说的真正主题。

    这种经历无疑是古大侠亲身所经,唯有如此,他的刻画方才如此传神动人。

    这种描写虽然也曾在他其它作品如《三公子的剑》等中略有提及,但是从来没有作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