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人都爱马文才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73章 预言宿命(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元天穆是在接到荥阳被攻的消息时匆匆赶来的。

    彼时他的战局已经陷入了胶着状态,造反的邢杲主力部队潜逃、残余部队不是被消灭就是被大军击散溃逃了, 短期内不太可能再重振旗鼓。

    自此, 他征讨河东叛贼的任务也基本完成, 再费时间搜捕那些本来就是流民组成的叛军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粮草, 所以在派出先锋军后立刻整军, 也朝着荥阳驰援。

    尔朱世隆是尔朱荣的堂弟, 尔朱荣北伐葛荣军时留下他把守后路,防备回军时被人斩断后路。那时荥阳被攻, 尔朱世隆便带着大军驻扎了虎牢关,扼守住了陈庆之撤退的路径, 但并没有想过正面交锋消耗自己的实力。

    他带的是尔朱荣的人马, 不是朝廷的魏军, 尔朱荣给他的任务是把守洛阳要道, 并不是击溃敌军,所以他能碍于元天穆的请求派兵相助,却不会直接参与攻城和进攻,只帮着防守。

    但无论是他还是元天穆, 都对尔朱荣领兵作战的本事极为信任, 从未想过会有人会从他们背后过来, 毕竟尔朱荣现在陈兵十万亲自在北方对抗葛荣的六镇军队, 在这两位尔朱荣的心腹核心的心目中,背后是绝对万无一失的。

    所以当他们的北方出现一支总数约有十万的大军时,比被人抄了后路更骇然的是……

    尔朱军是不是败了?

    这样的猜想,不仅仅是尔朱荣的结拜兄弟元天穆和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有, 两军之中有不少将领、官吏以及士卒都生出了同样的猜测,以至于那支大军出现时,连攻城的节奏都缓了一缓。

    陈庆之也趁着这个时机重新换防,让濒临城破的城头暂时缓了一息。

    数十万大军一起开拔,又是紧跟着元天穆他们的部队差不多时间出现,可见要么就是附近的军队,要么就是很早就已经出发了,几乎是跟随着元天穆军队的踪迹追过来的。

    来之前,陈庆之和北海王分析过,如今魏国能够动用的部队不会超过三十万,除了镇守边关的防军,七万被他消灭在睢阳以南,七万在荥阳,剩下的两万羽林军被花夭招降了,仅余十来万跟随元天穆出征讨逆。

    其他军队都是各地阀主的私兵,哪怕是尔朱荣出名的羯胡军也都是私兵,不会有哪个阀主用自己的私兵来攻城,毕竟这都是他们之后争天下的本钱。

    所以此时来的,绝对不会是魏国的王师!

    荥阳城头上原本也一片绝望,大部分人看到新来军队的方向都以为是朝廷又增兵了,现在这么点人守荥阳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哪怕再来个千把人都已经守不住了,更别说远处如此旌旗连天、声势浩大。

    但再一看守城的陈庆之和马文才,两位主将脸上都没有绝望之色,反倒满脸都是狂喜,一直喜怒不形于色的马参军眼睛里甚至放出了让人震撼的光芒。

    “莫非是我们的援军?”

    “陈将军果然有布置,我就知道我们不会有事……”

    “哇,这是哪里的援军啊,人数不少吧?”

    霎时间,城头上一片欢声笑语,“来了援军”的传言一级级传递下去,让原本已经士气低落的城中顿时战意大盛,也让收到消息整备兵马的白袍军们心中一松。

    他们毕竟是职业军人,如果有不临阵脱逃的机会,谁也不愿意拥有这样的骂名,尤其在他们有“从无一败”的战绩下。

    “来的是谁?”

    敌我双方都停止了继续硬拼,直视着这支出现的大军。

    待到它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所有人才赫然发现它并不是他们之前以为的“一支军队”,而是由各种不同的旗号、不同指挥、甚至不同族群组成的“联军”。

    这支大军的旗帜中,有让元天穆眉头深蹙的“青州邢杲”旗号,也有让荥阳城上让守将们不敢置信的“羊”字旗号,甚至还有一支人数众多、衣着杂色的精兵强将,打的赫然是“任城王”的旗号。

    这一片旗色各异的队伍汇聚成一条让人震撼的洪流,而更让人振奋的,是在这片洪流之前稳如磐石的熟悉军队。

    是花夭的黑山军。

    荥阳城中的旧部自然是不认识这支人马是何来历,但跟随陈庆之从睢阳攻打荥阳的老兵却已经惊叫了起来。

    “是花将军!花将军搬了六镇兵马来了?”

    “是任城王,是任城王的军队啊!”

    “是梁州公羊侃到了吗?”

    “羊侃是何人?”

    陈庆之不太了解魏国局势,侧身问身边的马文才。

    “此人是东汉太守羊续之后,其父是魏国的平北将军,他们一家虽然在魏国为官,却一直以‘南人’自居,所以虽然能征善战,却受到魏国的提防。元法僧南降时,他曾暗地里给元法僧送过信,想要率部南归,只是还没来得及准备好,二殿下便北投了魏国,徐州也因此失守,他便继续蛰伏在魏国。”

    马文才脸上这时才露出轻松的表情,“我当时就在徐州,见过元法僧那里的信函,攻打睢阳时想到这个人,便请黑山军向现在镇守兖州地方的羊侃送了信,只是没想到他果真率部来援了。”

    羊家从魏晋时起就世代镇守兖州地方,祖祠在泰山上,家主人称“泰山公”,羊侃正是这一任的“泰山公”,他同时还是泰山太守,在当地拥有广大的庄园和部曲。

    兖州离此较远,何况境内也不平静,羊侃却能在现在出现在荥阳城外,可见是一收到信就出发了,毫无犹豫。

    从此一点,便能看出羊侃的南归之心实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