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宦海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4章:户部事端(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入翰林院当值以后, 顾云浩的生活一下子也忙碌了不少。

    虽然差事并不算很多,但他还是颇为上心。

    只是修撰《南巡起居实录》这事就安排了他一人,因此这里面的进度就需要他自己把握。

    为此,顾云浩先是将所有资料翻查了一番,而后又对顺德帝两次南巡的时间进行了比照, 方才发现其实这项任务也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轻松。

    虽然先前已经有人撰写了一部分, 但却差漏较多, 需要很花一些功夫去整理完善。

    算了下时间,顾云浩先是将整个撰史任务制定了一个时间进度表,将所有的事情都进行细化再具体安排时间。

    当然, 在这个进度单里面, 顾云浩是将赵启纳入进来了的。

    经过这些日子的相处,顾云浩越发觉得这个名叫赵启的院侍是一个可用之人。

    赵启虽然只取得了个秀才的功名, 但其学问文章却是极好的,又写了一手漂亮的好字。

    在顾云浩看来,赵启并非是池中之物, 学问更是应该极有机会中举的。

    只是不晓得为何, 赵启却是对科考之事好似并不怎么上心的样子。

    这一点倒是让顾云浩颇为意外,毕竟天下的读书人, 大多都是想要在科考一途上走的更远一些。

    这位赵启年纪又不大,不过三十五岁,可谓是正值盛年, 怎会如此看淡举业?

    为此, 顾云浩也曾试探地问过两句, 不过赵启不愿多言,他自然也不会勉强,只压下心中的疑惑罢了。

    但是在公事上,赵启绝对是个很不错的助手。

    有了他的相助,顾云浩只觉得轻松不少,进度也较他预想的要快上一些。

    五月就在这样的紧张和忙碌之中过去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顾云浩极快地适应了翰林院的环境,对于撰写《南巡起居实录》一事也算是胸有成竹,心里亦是觉得轻松了不少。

    只是在这一个月里,朝中出奇的平静,平静得甚至让人心生忧虑。

    “夫君,那宅子是在北城,故而价钱要贵上一些,但是院子还挺宽敞的。”

    这日,顾云浩休沐,赵妍便要拉着他去看房子。

    自顾云浩被点中状元之后,他们便商量着要在雍京城买一处宅子。

    京城居不易,像他们这些寒门子弟若是想买个差不多的居所,其实大多都还是比较艰难的。

    不过好在他考中的是状元,元化帝又颇为贴心的赐下了一百金,有了这一笔钱,自然也是能买个不错的房子的。

    即便是手头有些银子,但听闻赵妍说看的房子是在北城,顾云浩仍是觉得有些不确定起来。

    毕竟北城可是大明宫的,京中各大衙门也都聚集在北城,就是他们翰林院,所处的位置也是在北城的。

    北城更可谓是寸土寸金,不仅住着那些世家大族,京中更是有一半以上的官员都住在这里,因着这个缘故,北城被称为权贵的聚集地。

    “咱们的银子够么?”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决定先问问价钱。

    “七百两银子,是一个二进的院子,周围环境也不错……”

    见着顾云浩相问,赵妍便笑着介绍那处宅院的情况。

    听完值周,顾云浩亦是觉得赵妍的眼光不错。

    那宅子原本住的乃是都察院的一个官员,只因前些日子被外放了,所以决定卖掉京中的院子。

    不得不说,这个价格确实是比较公道的。

    虽然在西城,同样的二进小院只需三四百两就可买到手,但北城却是不一样的,贵上一倍也正常。

    见着赵妍说起来好似颇为喜欢的样子,顾云浩也决定先去看看。

    他们现在手头还有一千五百多两,即便买了那处宅子,又花点钱添置家具,应该还有些结余。

    而且他现在已经授官,是有俸禄的,日子应该还是能过得下去。

    略微一思索,顾云浩便点头应下。

    夫妻两人带上巴九,一路去了北城,看了房子,都还是比较满意,当下便付了定金买下来。

    自然后面的事情是不用顾云浩多操心的,赵妍带着巴九和碧翠,又是找人打扫,又是添置家具,不过半月便拾掇好了。

    寻了一个吉日,众人收拾好行李,租了辆马车,来回跑了几趟,便搬了家。

    搬到新家之后,赵妍虽然又买了几个下人,但院子却大了许多,因而住的也还是很宽敞。

    对于顾云浩而言,也是松了口气。

    总算是给妻子儿女了一个稳定的居所。

    他还是保留着传统国人的思想,就认为身为男人,最基本的便是要给妻儿提供一个安稳的生活,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所,这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当然,对于他自己而言,最明显的实惠便是,每天上下班变得方便多了。

    现在只需要两刻钟的时间,他便能从家里步行到翰林院,这已经算是非常近了。

    只是他却也并没有将太多的心思放在乔迁新居的事情上,毕竟五月过去之后,朝中的局势就变得有些不同寻常。

    最大的事,便是是六月初,户部尚书王守和告老辞官。

    王守和今年刚巧六十岁,虽然不年轻了,但在尚书和内阁大臣这个层面来说,其实也并不算年老。

    但却是这位还不年迈的王阁老,在前些日子以身体不佳,年岁渐老的理由,向元化帝递交了奏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