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宦海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1章:突变(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以当下的朝局形势,徐景自然不可能就因着这么一事便倒下。

    加上先前的推测, 顾云浩跟季航都是早已预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

    春闱舞弊之事, 就这样囫囵着过去了。

    虽然让人有些意不平, 但这便是朝局,这便是官场。

    在官场宦海之中,一切的人和事, 都是看上位者的需求罢了。而是非曲直、道义公理, 从来都不是上位者决策的根本。

    早在陵江书院出事的那一年, 顾云浩便已经看破了这一切。

    “咱们得相信‘公道’二字。”

    他还是记得当初齐王在淮安府说过的那句话。

    只是在现在朝廷的形势之中,能守住本心已是不易, 又如何再论‘公道’?

    想着如今的朝局, 顾云浩也是暗暗期盼顺德帝能早些定下储君。

    毕竟储位稳固, 朝局方才能平静一些, 对于天下百姓都是一件好事。

    若再如此争斗下去,只怕易生祸端。

    虽然料想到了春闱舞弊之事的结局,但顾云浩跟季航心底还是有些不得劲的。

    尤其是前两日, 顺德帝放出话来, 言谈之中竟然果真有意让徐景接任礼部尚书之位。

    要知道他们都有一愿,那便是重开陵江书院。

    而陵江书院是徐景下令查封的。

    若是他果真成了礼部尚书, 自然是不会推翻自己的决定的。

    那样让礼部下令重开书院之事,岂不是更加艰难?

    为着这事, 顾云浩两人烦闷了两天, 却又无计可施, 只得决定抓紧时间好生念书, 待高中进士之后,成为天子近臣,再看能否有旁的法子。

    徐景复职之后,一时风头无二,上门拜谒奉承之人更是络绎不绝。

    这段时间,徐景亦是很忙。

    一则是馆选之日已将临近,而这些时日,礼部尚书周跃光又告了病。

    因而徐景回到礼部之后,便直接开始主持馆选之事。

    二则便是左相杜允文的外孙女,亦是徐景的独女徐家大小姐成婚在即。

    而徐景的这位乘龙快婿,却是今科传胪李文旭。

    一时间京中众人皆是议论纷纷。

    文人士子们一面讥讽李文旭出身寒门,从而舍弃自尊攀附权贵,一面又暗暗嫉妒李文旭能有徐景这样的岳父。

    但京中的女子们却大多表示惋惜。

    毕竟状元游街那天,她们亦是看到了今科传胪长得一表人才,如今听闻他将娶徐家的无盐哑女,都是忍不住摇头。

    顾家小院内。

    顾云浩手里拿着一张豪华精致的大红金边请帖,亦是有些感叹。

    见他一会叹息一会蹙眉,季航也有些耐不住了,直接说道:“这李文旭还真是个怪人,明知道咱们跟徐景的纠葛,偏生还送个请帖来。”

    季航也是收到了请帖的。

    虽然他进京之后,与李文旭并未有过什么接触,但李文旭的请帖还是如约而至的送到了季府。

    “罢了,总归是同窗一场,他送个请帖,也属正常。”

    顾云浩说道。

    “为着攀附权贵,便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如此行径,我实在是羞于作为他的同窗。”季航冷冷一哼,神色中带着几分不屑。

    他乃是出身世家,又知晓徐景那位女儿的情况,自然是不相信李文旭会出于真心爱慕,才与徐家结亲。

    加上因为厌恶徐景,自然就更看不惯李文旭的行径了。

    “别的不说,只是他这婚礼,咱们只怕是去不得的。”

    顾云浩懒得去计较李文旭的心思,却是开始思量这里面的干系利害。

    毕竟不论是徐景还是杜允文,那都是不好相与的。

    先前杜允文借着江清华拉扯江程云跟师祖孙惟德,现在李文旭下帖相邀,他还是觉得应该谨慎一些,免得让人抓着机会,连累了老师跟师祖。

    而季航则更是应该离得远远的。

    他乃是季阁老次孙,又曾是齐王伴读,季家现在本就处境艰难,如此敏感的时候,若是又牵扯上徐景跟二皇子,实属不智。

    季航显然也是想到了这些,当下便点点头说道:“谁愿意去谁去,反正我是不去的,况且去吃这喜酒,少不得要见到徐景,我懒得见他那张狂的样子。”

    陵江书院没了,他们自然都对徐景没什么好感。

    两人又言语几句,最后还是决定让巴九出门去买些贺礼,到时候给李文旭送去,权当道贺了。

    毕竟人家连请帖都送上门了,他们也不好直接置之不理。

    三月底的馆选结束了,新被选中的观政进士跟庶吉士在四月将入六部及翰林院。

    而其余诸人,则由吏部派遣至各地为官。

    李文旭自然是不必说的。

    既是今科传胪,又是徐景的东床快婿,稳稳地进了翰林院。

    而江清华因着避及朝中争斗,早早的回了淮安府,并未参加这一科的馆选,自然是要派遣到地方为政的。

    但好在有孙惟德在,也不会让他吃亏。

    四月中旬,各新科进士的任职文书下来,江清华到湘省任一地知县。

    湘省不如江南富庶,但也并不荒蛮,称得上鱼米之乡,虽距雍京有些距离,但好在水运便利,也不是很费事。

    去这样的地方为政,可谓是既得了实惠,又不会很乍眼,正是适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