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好说歹说她就是不去,不光怕花钱,她觉得自己带着儿子住在妹妹家,不多干点活儿,还想着出去玩,花妹妹的钱,她心里就过不去,也怕惹吴子川不高兴,引起矛盾。
最后胭脂没办法,就说带着恩豪一块去。
胭红又拉着恩豪,“他一个娃娃,你们去还得带着他,庙会上肯定很多,挤都挤的不行,要是再遇到拍花子咋办?你们俩去吧。回来给他买个糖人就行了。“
恩豪乖巧的靠着胭红,“大姨我不去,有拍花子。”他知道拍花子是啥意思,就是人家坏人把他领走,再也见不到爹娘。
胭脂嘴角抽了抽,只能算了。
吴子胭拉着吴子昀一块跑过来,“大嫂,你们要去赶庙会吧。我们一块去,大伯借了孙财主家的驴车,坐车不要钱。”
“我们已经租好了驴车,和村里的人一块去,你们自己坐就行了。”胭脂没同意。
“你们租了驴车?那咋不吭声,我们也好一块去。”吴子胭有些不悦道。
“谁坐谁交钱。”胭脂斜了她一眼。
吴子胭抿了嘴,“有不要钱的你们不坐,非得坐要那钱的。”
吴子昀就问胭脂啥时辰去,“我们也好一路过去。”
“还不知道呢,等那赶车的来了,我们就去。”胭脂道。
吴子胭就道,“我们要去的早,和陶二郎的人一块呢。”
吴子昀顿时满脸通红。
胭脂看着点应声。
次日一起来,要去赶庙会一些人都早早吃了饭,聚集了一块,等着驴车牛车过来,也有走着去的,已经启程走了。
吴子胭又过来叫胭脂和吴子川,“反正驴车是租的,也得给钱,你们就和我们一块吧,还不用搭车钱。”
“钱已经给过了,你们先走吧。”胭脂才不想和他们一块去,去赶庙会是为了高兴,可不是找不高兴的。
吴子胭只得回去了。
吴天来赶着驴车,带着吴桂枝,墨玉,吴子胭,吴子昀,曾氏,崔氏,邱氏,吴老汉,吴子晓,杨土根媳妇儿等一群人启程去和陶二郎家人汇合。
那边王敦赶车驴车过来了,作坊这两天也做了调整,今儿个上工的人明儿可以不上工赶庙会,或者歇息,山根嫂子几个选择了今儿个歇息,赶庙会。
几个人招呼着,多数都带着娃儿,赶庙会看热闹。
胭脂换了过年吴子川给她做嫣红色袄和镶蓝边大摆裙。
驴车上都快挤不下,还是赛上来两个小娃儿。
吴子川和王敦坐在前面赶车,胭脂坐在吴子川后面,靠着车板。
山根嫂子拿了块红棉布准备包着头,虽然快三月了,还是很凉,春捂秋冻,都还捂得严实,怕着凉风寒。
坐的人多,众人一路兴奋的叽叽喳喳议论的热闹,走了约莫大半个时辰,赶到了庙会的不远处,里面都是人,驴车已经走不进去了。
山上是大佛寺,香火很是旺盛,有不少人已经到山上去烧香了,山上山下,人来人往,各种摊贩林立,异常的热闹。
众人下了驴车,约好了地方和时辰汇合,就三五成群的挤进了人群。
吴子川接着胭脂的手,“跟紧了我,别挤丢了。”
胭脂四周看了看,到处都是人,却也没有像他们这样拉着手,古人不是都比较矜持守礼吗?大白天的牵着手,让人看见也不好。
山根嫂子和连婶几个也都挽了胳膊,跟在后面,“我们跟着胭脂和子川逛好了,等会再去庙里烧香。”
几个人一路走,一路边看两旁摊位上摆的各种小玩意儿,小吃食。
胭脂现代也赶过不少庙会,但都没有现在这古香古色,古味儿浓郁,处处充满了气韵。
她看什么都稀罕,感觉两个眼睛都不够看了,东边的桃木梳,西边的小木雕,左边的糖人,右边的风筝,香囊荷包,首饰络子。
吴子川看着她像快乐的小鸟一样,笑着握紧她的手,“我们先逛一圈,等会再买东西,今儿个头一天,有些好东西还没上来呢。”
“嗯,嗯。”胭脂忙不迭的点头,跟着他随人群走着。
话是吴子川说下的,胭脂也应了,她也觉得先看一遍再对比了选哪些买回去,免得一些兴起买到没用的东西而后悔。
可是没一会,吴子川就忍不住掏了钱,看她两个大眼亮晶晶的看着一把小铜镜,目光流露出喜爱,他就想买给她。
开了头,前面说的话就成空话,粉面包子,煎饺,绞绞糖,香袋,精致的扇子,牛角梳,簪子,泥人。
胭脂逛的开心,吴子川买的高兴。
后面的山根嫂子几个已经走丢了。
吴子川停在一首饰摊前,伸手拿了一个银蝴蝶花钗,蝴蝶的尾翼带了一排小银铃,“好看不?
“好看。”胭脂点点头,看他往自己头上比了比,胭脂眨眨眼,“给我吗?我头发少戴不住的。”
吴子川也发现了,虽然这大半年多来,营养跟上来,但胭脂的头发还是稀少发黄,戴簪子肯定是戴不住的,所以他才挑了这样的小钗,看了下,还是掏了银子买下那蝴蝶花钗。
胭脂这才发现走着买着,包袱里已经装的差不多了。
看着天已经晌午了,一路的小吃食吃个遍,别说饿,还有些撑。
“我们去寺里上炷香吧。”吴子川拉着她上山。
“我们歇一会吧。我没劲儿上去了。”胭脂看着高高的台阶,就不想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