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同《血染长空》相媲美亦或是超越的作品。 (12)(第1/11页)
,仍旧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他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王亮满怀思念地说道:“1917年,他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去日本读书。临行前,在给同学临别赠言写写道:‘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一百年过去了,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您看看!您再看一眼!”
这番话再一次说出来,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面打转,根本就控制不住。
伟人的爱情都是那么惊天动地。
“在从南开大学赶赴欧洲勤工俭学之前,他就已经和邓大姐互相认识了。仅仅是相识,还完全没有到恋爱的关系的程度。”王亮回忆着,这些,都是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也便是故事的主角讲给自己听的。
这些浪漫主义味道浓厚的故事,无疑帮助当时的王亮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
相识于五四运动。
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他进入到南开大学,积极投身天津的学生运动。
而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大姐,也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她担任了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
王亮道:“1919年,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邓大姐后来在回忆的时候是这样跟我描述:‘彼此之间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
直到1923年,仍然留在津市的邓大姐突然收到他从法国寄来的明信片。
在明信片中写着这样一段话:“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他们两个人是谁?
那张漂洋过海寄过来的明信片上面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
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都是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是一对恋人。
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后来他们在领导柏林工人武装起义中牺牲。
在看到明信片的那一刻,邓大姐明白了,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奋斗,是他们两个人的共同志向。
这就够了。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对妻子最初的爱情表白。愿我们两个人,将来共同走向断头台。这不是什么革命宣言,是一封情书。属于那个年代的情书,短短一行字,承载了生命全部的重量。”
王亮努力回忆着更多的细节。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他们相识。
那时她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
他刚从日本留学归国,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
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他和她,还有其他十几位有志青年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并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觉悟》。
能够想象,在那个看不清楚前方路且风雨飘扬的年代里,能够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这是多么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恐怕,这才是最浪漫的事情吧。
这浪漫就发生在1919年,一百年前。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讲,恍如昨日。
眨眼间,百年就过去了,百年孤独。
“这里有几封情书,是这两位伟人在很多年前写下的。”
说着,王亮从抽屉里掏出了几张影印照片,压过膜,保存的很好。
【超:昨天你们走后,朦胧睡去,醒来已近黄昏。晚饭以稀饭配火腿充饥。饭后读唐诗数首,食柑子一个。十时就寝,服安眠药两包。今晨五时半醒六时又睡,八时漱口吃面包两片。孙德及胡光镳来视,盖路过此至嘉定办水泥厂也。其后,王大夫至,甚称赞此兜子,而痛苦亦减轻。大约再五六天可下地,适等你们女子生产期也。我自摸硬处亦减少,侧睡亦较从前为易。天气虽热,尚能静心。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0358 那时候的爱情真好,那时候的人真好
0358 那时候的爱情真好,那时候的人真好
王亮介绍道:“这是大鸾同志于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写给邓大姐的,其中提及的孙德和胡光镳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人员。王大夫是山城歌乐山中央医院外科主任,当时大鸾同志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这封信件中最大的亮点是这八个字【望你珍摄,吻你万千】,教科书式恋爱,走过路过好好学学。”王亮久违地开起来了玩笑。
聊到这里,评论区已经不平静了。
他,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偶像。
“之前突然想去周邓纪念馆当个志愿讲解员,所以开始看的。然而最后没选上,哭唧唧。”
“好想好想他啊!”
“怀念那个时候。”
“读过他们的通信选集,两人时常分居异地,于是常说,见字如面,字里行间,也极尽简约,或许是战争年代的缘故,不过总理本人也是一个追崇简约的人,有时候,我们洋洋洒洒的几千字,或许表达不出什么,而两个简简单单的字-想你,就能将情感很好的表达了,佩服总理的鸿鹄之志,也感叹于他的美好爱情。”
“好想哭,心里面很难受。”
“这便是真挚的爱情吧。”
王亮道:“咱们再来看看四天后大姐给丈夫的回信。”
【来:正以你为念,接到泰隆信,知你昨夜睡眠好,不曾受日间多人谈话的影响,悬念着的心,如一释重负,而感到恬适轻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