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皇帝奋斗日常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62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敬坤最终以一步的优势赢了敬亭,敬亭也按照承诺, 去找裴清殊帮敬坤说情。

    不过结果谁都不感到意外——裴清殊压根就没搭理他。

    在裴清殊看来, 如果国家当真陷入危难之中, 让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上战场也是情有可原。

    不过现在, 齐军一路旗开得胜,根本犯不着让孩子们去冒这个险。

    裴清殊相信以他们的本事,一定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可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像毅亲王那样受了伤,落下了终身残疾……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直到战争即将结束,呼屠吾斯被齐军逼入绝境的时候,敬坤和敬亭都没有亲自手动杀过人。

    不过呼屠吾斯死的时候, 敬坤和敬亭倒是都在场。

    是裴清殊刻意叫他们来看的。

    他是想让他们记住, 不好好努力的话, 沦为亡国之君的下场是什么。

    裴清殊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奠定下来的基业,轻易毁在下一辈人的手中。

    敬坤和敬亭两个知道裴清殊的用心良苦,所以最后呼屠吾斯自缢的时候,他们都没有闭上眼睛, 而是忍着内心的惊惧, 一瞬不瞬地看着呼屠吾斯血溅当场,气绝身亡。

    虽说呼屠吾斯死了,所有人都很高兴,不过这还并不是这场战争的终结。

    几年前陵川之战之后,北夏一分为二。以呼屠吾斯为首的一部分人归顺了大齐,而另一部分仍然盘踞在北方严寒之地。

    尽管现在已然入冬, 北方天气寒冷,不过裴清殊还是决定一鼓作气,趁此机会彻底将整个北夏都纳入大齐的版图。

    所以呼屠吾斯死后,齐军并没有踏上归途,而是在裴清殊的带领下继续向北前行。

    他这样做,当然遭到了朝中一部分人的反对。

    他们认为齐国人难以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会在这场战争中吃亏。

    裴清殊此举,是在拿自己和全军将士的性命冒险。

    然而裴清殊为这一战做了这么久的准备,当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除了准备御寒的衣物之外,将士们在平时的操练中就有“御寒”这一环节。对于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做好了去往极寒之地的准备的。

    不知是不是因为把北方想象得太冷,等他们真的到了那个地方之后,反倒并不觉得那么冷了。

    裴清殊的出现,可以说是打了那些匈奴残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初选择叛离呼屠吾斯的那些人,本就是北夏实力较弱的一些部落。这几年来,他们既没法儿南下去抢大齐的粮食,又被迫蜗居在北方一隅,生存环境极差。

    所以让他们投降,甚至是屈服,比对付呼屠吾斯还要容易。

    等裴清殊彻底收服北夏的消息从北方传回长安之后,之前那些劝说裴清殊不要继续北上的大臣们,都感觉自己的脸特别疼。

    事实证明,裴清殊选择一鼓作气是对的。

    当北夏不复存在之后,和吐蕃苦战了数月还不分胜负的大宛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他们给吐蕃和大齐都送来了议和书。

    要说有些大臣也真是奇怪。当初不让裴清殊继续北上的是他们,现在裴清殊赢了,膨胀了的也是他们。

    当初反对裴清殊征战北夏的那些人,现在开始反过来建议裴清殊继续去征讨大宛。要是能将大宛也吞并了的话,那大齐不就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大国了吗?

    但裴清殊并没有接受他们的提议。

    裴清殊并不是一个十分贪心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

    他认为此役能够解决北夏这个心腹大患,已经满足、甚至超过了他的预期。再一口气吞并掉大宛,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他接受了大宛的议和。当然,是有条件地接受。

    从此之后,大宛每年都要向大齐进贡马匹、香料、皮货和金银制品等贡品。

    这于大齐而言,又是一笔极大的财政收入。

    不仅如此,大宛还要允许大齐在大宛开书社、建书院,宣传中原文化。

    裴清殊相信,只要有这些做基础,将大宛纳入版图,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至于现在,他要履行对公孙明的承诺,回京主持雍定十三年的科举了。

    ……

    返程路上,敬坤好几次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忍住问裴清殊:“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当时父皇明明可以活捉呼屠吾斯,却并没有这样做。儿子想向您请教,您为什么不下令,将呼屠吾斯活捉呢?”

    裴清殊听了,觉得这是一个和儿子讨论政见的绝佳时机。不过他并没有急着回答敬坤,而是反过来问他:“你是觉得活捉他更好吗?”

    敬坤诚实地点了点头:“如果将他活捉,带回长安斩首示众的话,大齐的老百姓们一定会很高兴的。还有,那些向大齐投降的匈奴人,也会对大齐更加顺服,而不是……”

    裴清殊微笑着问他:“而不是什么?”

    “而不是还有人在背地里说呼屠吾斯有气节!他一个亡国之君,有什么有气节的!”敬坤颇有几分气愤地说道:“还不是先诈降于大齐,又反了大齐,最后没办法才自尽的吗?!”

    “你说得有道理。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活捉呼屠吾斯再杀了他,的确是最有利的选择。可朕心里有一道坎。”

    敬坤不解地看着裴清殊。

    “今日是我大齐兵强马壮,将北夏的君主逼至绝境。可若反了过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