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锦年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8章 夙愿(第3/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白肤色在幽暗处细腻反光。傅承林视线仍然定格在前方。可他撩开她的裙子,摸过她的腿,方才回答道:“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想一夜暴富,那会儿我亏了老本。”

    “现在呢?”姜锦年问道,“亏没亏过?”

    她并拢双膝,往他那边挪。

    他道:“坐过来。”说着,还轻拍自己的腿。

    姜锦年不以为然道:“我不要坐你大腿。我又不是没座位,坐你身上,像什么样子。”

    傅承林也不管她是怎么想的,推开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座椅扶手,揽着她的腰,稍微一使力就将她拖了过来。皮椅坐垫凉凉滑滑,姜锦年差点跌下去。她没有防备,被他握着双手,顺势倚靠上他的胸膛。

    姜锦年正要和他闹,他指了指光线变幻的荧幕:“我不常有看电影的时间。”

    她顿时安静乖巧:“那你继续看吧。”

    影片接近尾声时,她终于抑制不住好奇,又问了一句:“你们的资产公司,曾经亏过钱吗?”

    傅承林道:“亏过。”

    姜锦年讶然:“亏了多少?”

    他说:“百分之一点二。”

    “不高啊。”

    “嫌低了?”

    姜锦年辩解道:“我希望你一分钱都不亏呀。我是在安慰你,你只亏了一点二个百分比,不算高,你懂吗?有没有理解我的善意?”

    傅承林点一下头,表示理解:“一分钱不亏倒是不可能。以我现在的水平,做不到零失误。”

    姜锦年继续探究:“为什么?”

    傅承林解释:“人会出错,程序也会出错。我不是万能机器。百分之一点二的亏损,我们公司勉强可以承担。”他和姜锦年说了试水方式,阐述他的量化投资策略——这是千金难求的知识,姜锦年全神贯注地听完了。

    随后,她又担心:“这是不是你们公司内部的机密?我认识别的量化高手,他们谈起方法,基本都不讲实话的。”

    在她的正前方,电影已经结束,屏幕出现主创人员的名字,结尾曲婉转悠扬。

    光幕作为幽暗的背景,忽明忽灭。姜锦年趴在座位里,下巴搁在柔软的抱枕上,眼角微挑,真像一只小狐狸。傅承林勾起她的头发,当她凑近他,他低声道:“我是你丈夫,当然会说实话。”

    姜锦年眼中闪着光,感慨道:“你真好。”

    话音未落,她推一下他的手腕,得寸进尺:“明天你们那个量化金融峰会,我去不了。你帮我观察一下,有没有特别重要的内容,回来再转述给我。”

    傅承林立刻答应了她。

    次日一早,两人同时出发。

    但他们不能乘坐同一班飞机。

    姜锦年要等待公司的同事,而傅承林自然有他的交际圈。

    傅承林在贵宾室里和几个人谈笑风生,其中一位一身行头的年轻小伙子还管他叫哥。那人注意到姜锦年,问一句:“哥,这是我嫂子?”

    傅承林道:“是你嫂子。我和她认识九年,今年初,刚领的结婚证。”

    年轻小伙就笑:“飞机上,我要跟她聊天。”

    恰在此时,姜锦年接了一个电话。她和傅承林挥手告别,拎起背包,去了另一侧的候机厅,两位同事正在等她。几人商量一番,决定今天下了飞机,马不停蹄,立刻赶往调研场所。

    天公不作美,飞机延误半小时降落。

    室外正在下雨,乌云翻滚着笼罩大地。

    濛濛细雨如烟如雾地挥洒,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意蕴。从机场出来以后,姜锦年的外衣和裙子都淋湿了。这种天气,她打伞相当于没打,那雨丝携着柔风,细细绵绵,能从伞沿之下穿过。

    余乐乐问她:“我们直接去公司做调研吗?”

    姜锦年道:“对的。”她顺口问一句:“你是哪里人?”

    余乐乐扶紧了行李箱:“我讲话有口音吗?我跟你学普通话。”

    姜锦年笑着摇头:“没有,只是很软。”

    余乐乐道:“我是江苏南京人。”

    她还说:“你也软。”

    “南京?”姜锦年避开另一位男同事的所在位置,拉高了行李箱的提竿,隐晦地说,“我知道一家公司,很感兴趣,但是我没空去南京实地考察。”

    余乐乐立马提议:“我找人帮你问问。”

    姜锦年心中充满了顾忌。她不能留下把柄。哪怕她出发点是好的,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难免有些衍生意义。她干脆作罢了,推脱道:“我下周找陈总,安排出差机会。”

    她牵挂着南京的那家金属钴工厂,这两天一边调研互联网行业,一边忙着做工厂的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她白天奔波,晚上熬夜,还要和同事们沟通,别说去找傅承林,跟他视频聊天都得抽空。

    但是,姜锦年给券商的工作电话倒是打得勤。

    她的开场白一般都是:“你好,我是泉安基金的经理。”

    对方基本上都会卖她面子——部分基金公司会拖欠券商的管理费,泉安基金从来没有过这种行为。

    几个电话打完,姜锦年的工作有了进展,心道:等她回家,要把经验分享给傅承林。

    傅承林在深圳待了两天。

    第一日,他出席第一场金融峰会,只听人讲话,自己没参与。

    第二日,他代表本公司,在会上发表演讲。提问环节,仍有嘉宾怀疑量化方针在A股市场的可行性究竟有多高?

    傅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