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之大考古家

报错
关灯
护眼
☆、兖州鼎(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哐当”一声,龙案上的书籍被庆安帝不小心弄掉在了地上,然而这屋里的所有人都没心思去管那个本掉在地上的书籍,实在是因为这个消息带来的震撼太过惊人。

    几人所在的地方便是乾清宫的偏殿,一向是是庆安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庆安帝平日并不太喜欢宫人近身,往日多半只有秦良一人侍候。

    今日因为庆安帝心中猜疑,担心太上皇会利用戴权做出什么事情来,因此召见了冯周彦,而后又有贾蔷,因此现在整座偏殿当中加上皇帝也不过才五人罢了,其余人等都在殿外,谁能看清殿中的情况,却听不到殿中的声音。

    不过即便没有听到声音,守在外面的侍卫也看出殿中发现了一些情况,他们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上前,侍卫的首领暂且安抚了他们,随即便跪在殿门外,请求觐见,顺便观察一下殿中是否有变。

    不过庆安帝并没有精力去管他们,不过随意的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看出皇帝并没有遇到危险,当值的首领虽然很好奇那贾蔷究竟说了什么,不过出于谨慎,又得到了秦良暗中递过来的眼神,他到底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好奇心退了下去,同时也告诫守在殿门外的侍卫们打起精神来。

    不去管侍卫们的想法,庆安帝现在脑海里只有两个字,那便是“九鼎”。

    “九鼎”来历非凡,据说是禹皇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以九鼎作为镇国之宝及传国重器,直到秦国统一天下,九鼎才渐渐的消弭在了历史当中。

    但是无论是历代的统治者,还是普通的民众都知道这个传说,也都知道九鼎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传国之宝。

    至于传国玉玺,不过是因为九鼎不全,方才拿来做的替代品罢了。

    相较而言,传国玉玺固然珍贵,这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这九鼎的。

    传国玉玺乃是秦始皇炮制而出的,虽然他也算得上是千古一帝,然而他终究还是个人,可是禹皇已经成了神。

    况且两人的名声也是天壤之别,禹皇不必说,乃是与三皇五帝当中的尧舜并称为古之先贤帝王,而始皇帝虽然是古往今来第一位统一中原的千古一帝,被称作为始皇帝,然而人们往往记住的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他的残暴名声,两者完全不能够相提并论。

    而经由他们之手创造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是一个等级之上的。

    神做出来的东西,跟人做出来的东西,代表意义当然是不同的,能得到传国玉玺,固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可是即便没有,其实也无伤大雅,可是九鼎就不一样了,若是能够得到九鼎,便是代表得到了上天的认可,是真正的天命传承,这是每一个统治者都渴望得到的。

    而鼎跟玉代表的意义也同样不同,玉固然代表了君子美德,然而跟点一比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玉只能是个人的美德,而鼎却是国家,玉可以人人佩戴。但鼎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的,它有严格的规定,它象征着地位跟权势,也代表了合法感。

    有了鼎,便意味着你的统治是得到了上天的认可,是合法的,合理的。

    而在古代,有天人感应之说,统治者的治理一旦不被上天认可,便会降下天罚,对于百姓来说,便意味着灾难。

    所以百姓们渴望着统治者能证明他的统治合法,是得到了上天认可的,因为这便意味着安定。

    无论是祭祀也好,封禅也好,为的都是向百姓们宣示他们的合法合理之处。

    但是无论是祭祀还是封禅,对比起九鼎来说都只是小儿科。

    有了九鼎,谁还敢说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以往关于他残害兄弟的臆测将会完全消失,而那些打着复兴前朝旗号的反贼们也将没有生存的余地。

    九鼎珍贵之极,庆安帝从未想过自己能得到他们,以他的想法来看,这宝物顶天了便也是传国玉玺罢了,然而谁能想到竟然是九鼎呢。

    这个好消息让他震惊兴奋,但也让他有些犹疑,因为他还不确定这九鼎究竟是不是真的?

    九鼎的传说由来已久,有禹皇铸造而成,此后经历夏商周三代,皆奉为国宝,直到秦朝之后,方才消失。

    据史书记载,秦国大军灭亡周朝之后,将九鼎收归秦军阵中,只是在去往咸阳的途中经由泗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大风,将其中一座大鼎吹入河中,而后九鼎便缺其一,只余下八鼎。

    有人说,九鼎乃是天下气运积聚而成,秦朝之所以那么早亡,便是因为没有能够聚集九鼎。

    因此,九鼎便成为秦始皇一直以来的心病,《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北魏鹂道元也在《水经注·泗水》这样记载:“九鼎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和三代,大喜,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太早,鼎绝系’。”

    不过这其中也有其他的说法,比如太史公同样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道:“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因此关于九鼎丢失之事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这两个传说都指向了泗水。

    而在这之后,不是没有人想从泗水中捞过九鼎的,但很可惜,没有一个人能成功。

    在这之后的皇帝倒有重铸过九鼎的意愿,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武则天和宋徽宗,他们之所以这般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同志得不到认可,为了显示自己得到上天的眷顾,方才有此一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