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随身空间:官家娘子种田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二十章 饥荒年(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历朝历代的饥荒年,朝廷上分拨下来的粮食从来都是人死过一批又一批才到百姓手里。大齐也不例外,已到十一月初,朝廷的粮食却仍未见半个影子。

    除北边六县,其余县城的灾情更加严重。饿死冻死的人已不计其数。

    这些县城的灾民不知从哪儿得到消息,听说北边六县还有粮食。是以,以飞狐县为首的六个县,流民数目与日俱增,每天有上百上千个流民涌进飞狐县。

    短短数日,流民数目已达上万,抵得上飞狐县本地居民的一半人口。眼看着越来越多的流民涌进来,未免发生暴动,飞狐县衙门和第七军临时组织几支巡防支队,维持秩序。

    十一月中旬,飞狐县以官衙的名义在外面收购了一批粮食用于赈灾,可毕竟数量有限,到十二初的时候已见底。

    黎崇文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再次找黎如晦和黎雅商量,拿自家粮食出来赈灾。

    黎如晦这次已没有上一次那么决绝。早些天,兄妹俩就赈灾的事宜讨论了不下十遍。

    “如晦,雅儿,爹相信你们不忍看到越来越多饿死的人。”

    “爹,儿子知道你想说什么。赈灾可以,但是我们有条件。”

    “你难道还想发国难财?你还是人么?”黎崇文差点被气到。都到这个份上了还要谈什么条件。

    “在爹的眼里,我们是这么冷血无情的人么。”

    “爹,你先听二哥把话说完。我们没有那么冷漠。”

    黎崇文这才稍稍缓和了脸色。“你说。”

    “黎家的粮食除了明年的种子、食堂、以及咱们家的口粮外,都可以拿出来赈灾。我和小妹算了算大概有三千石可以用于赈灾。”

    “还有我和行之偷偷收购的。”定县收购粮食的事本就是偷偷摸摸的来,没几个人知道。

    黎家父子俩齐齐转头瞪着她。“你们什么时候收购的?”

    “莫不是灾荒前两天定县被收购的大批粮食是你们俩干的?”黎如晦马上想到定县的传言。

    “是,是我和行之凑钱去收购的。”黎雅老实交待。“这不是你们俩都不相信我的话么,所以我才瞒着你们去收购粮食的。”

    “这次算你有理,是爹和你二哥不够信你。”

    “你俩到底收购了多少?”

    黎雅小心翼翼的伸出手指比了个一。

    “一千石?”

    她摇摇头,慢吞吞的说道,“是一万石。我和行之凑了五千两银子出来,定县粮行有两成的粮食都被我们俩给收购了。”

    “这么多。”黎如晦瞪目结舌。

    黎崇文喜笑颜开,有了这一万三千石粮食,足够两万人支撑到来年收割。

    “小妹,你简直就是咱们家的小福星。”

    “爹,这一万三千石粮食我们可以拿出来赈灾,但是,你得把飞狐县的商业圈项目交给我们作坊做。”

    这才是兄妹俩这几天来商量出的结果。

    “商业圈项目?你们要如何做?说来听听。”黎崇文并不是死板的人。

    黎雅拿出一份企划书递给黎崇文。“爹,您看看可行不。”黎雅笑眯眯的看着父亲,她有十分的把握父亲会同意。

    黎崇文接过企划书,细细的阅览起来。半响才问道:“这是谁的想法?”

    “是——。”黎如晦欲老实说。却被黎雅打断,“大部分都是二哥的主意,我只是打打下手的。爹觉得可行么?”

    黎如晦不解地看着她,黎雅朝他眨眨眼。她比谁都了解父亲。父亲虽然同意二哥从商,可他心里到底是存有遗憾的。二哥若有亮眼的成绩单交出来。相信父亲定然会释怀。

    这份企划书可为父亲解决诸多难题。首当其冲就解决了灾民的饥荒问题,再来因商业圈项目始终筹备不到款项而迟迟推延的问题,还有商业圈建成便可促进了飞狐县经济发展,也能给本县百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再有每年官衙还可以额外获得一笔颇为丰厚的商铺租金。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可说是为黎崇文解决困境而定。他哪还有不答应的道理。

    “可行,自然可行。”黎崇文很满意这份企划书,忍不住又拿起来看,边看便点头称赞。“如晦,你确有经商的天赋。爹相信你一定能在这一行业有不错的成绩。”黎崇文这般直白的夸赞是极少有的事。黎如晦能感觉到父亲这次是打从心底里认同了他对未来的选择。

    他欣喜不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番成绩出来,不能让父亲失望。“爹,儿子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这份册子我拿回去再研读一番。”

    “爹只管拿去看便是。若还有不合适的地方就提出来。”

    黎崇文喜滋滋的拿着那份企划书回书房。只剩兄妹俩。

    “小妹,谢谢你。”

    “二哥,这份企划书本就是我俩一起商量出来的。有什么好谢的。”企划书前面部分结合现代的政府招标模式,后面赈灾部分则是二哥的点子。

    ——

    因东北地区灾情严重,大兴土木的工程几乎没有。作坊做完手上现有的订单后,又存了一个月的库存正式停工。

    作坊几个老板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就把作坊借了出来,供外来流民栖身。

    待官衙和水泥作坊签订商业圈项目契约后。赈灾启动,作坊里张贴出一份告示:飞狐县要建设一个大型商业项目,需要很多人工。

    每人做活一天,供一日两餐,并提供住处。另发半斤白面和一碟酱菜。

    其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