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不平则鸣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35章 赤手擘开无字印(三)(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赤手擘开无字印(三)

    男人斜倚绣榻,锦袍大开, 饶有兴致地捏着她的双颊, 目光则紧盯着她那鼓起的唇珠不放。徐三见他如此放肆, 立时急了, 使了狠劲儿去打宋祁的手,可这小子却是低低地笑, 手都被打红了, 死活不肯松开。

    若非有所顾忌, 他真想就这样掐着她的小脸儿,顺便吮住她的唇瓣。眼瞧着徐三沉下脸来,宋祁勾了下唇, 这才缓缓松手,故意说道:“怎么来求我,不去求周文棠?”

    那日他派周文棠上街巡察, 本是有心要让周内侍身赴险境, 未曾想却有徐三半道搅局。若是徐三当时不曾带走周文棠,凭那夜开封府的火势, 周文棠必定是凶多吉少, 宋祁如今一想, 便觉得十分遗憾。

    周文棠, 便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待他来日掌权,头一个就要拿他开刀!

    宋祁垂下眼睑,心思暗藏, 但听得徐三淡淡笑道:“殿下说笑了,一来,我与他官阶相当,我在前朝,他在后廷,更比他高上一等。我若找他办事,可用不上这个‘求’字。”

    她睫羽微颤,轻声笑道:“再者,他不过是个内侍,哪有那么大的本事?狸奴这事,唯有殿下才能办成,也唯有殿下办了,官家才不会追究。非但不会追究,官家心中更也欣慰——殿下有绨袍之义,不忘故人,日后登基,必是仁君。”

    她说罢这一番话,宋祁果然好受许多,神色也缓和了不少。他点了点头,又状似无意,垂眸问道:“今日我听人说,那阉人要离京月余,该不会是要和你,一起回淮南了罢?”

    徐三心上一紧,故作随意道:“我听他说了,是要为皇陵选址,西边、南边都要走上一遭。到底要去何处,此乃机密,我如何能知晓?”

    宋祁闻言,似笑非笑地道:“哦?我尚还记得,寿春后山,有一处‘龙蟠之穴,万年吉壌’,官府一直留着没动。我猜那阉人,定要去此处勘察。”

    徐三淡淡道:“来者都是客。寿春是我故乡,我既是东道主人,便没有不招待的道理。”

    宋祁一下子沉下脸来,他薄唇紧抿,冷笑道:“你这话的意思是,他真要和你一起回寿春?”

    徐三故作随意,笑道:“凑巧而已。”

    宋祁不言,态度遽然冷淡下来。他拢了拢袖边,又翻过身去,背朝徐三,起了鼾声,心底却暗暗盼着,只盼徐三能再解释两句。哪知徐三却是无意久待,轻声告辞,接着头也不回,转身而去。

    宋祁睁开眼来,静静听着那女人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终至不闻。他满眼是恨,暗暗打定了主意——狸奴这事,他绝不会出手相助!他要眼睁睁地看着那薛小郎,沦入娼门,成败柳残花,日日卖俏求欢。唯有这般,他心里头才能出口恶气。

    而宋祁却也不知,他一心以为京中流言,乃是薛鸾暗中派人散播,如何能料到这幕后之人,实乃与徐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废君宋裕。而徐三知其所为,却并不劝阻,更不为宋祁出谋划策,大有云端里看厮杀之势。

    至于周文棠离开京都,为皇陵选址,徐三对此更是一清二楚。因曹姑先前说过正月之语,徐三总是安不下心,便让周文棠找个由头,随她一同回乡,一路上也好互为照应。恰好官家自觉时日无多,已成风前残烛,便让周文棠动身离京,勘择风水,选定陵址。

    徐宋二人,背道而驰,如有弱水之隔,早已是心思各异,貌合神离。

    而徐三这日回了府中,推门一看,便见已经回京的梅岭,与魏二一同坐于堂中。这二人接管唐小郎的铺子,已经有些时日,先前唐小郎在时,徐三对于账本从不操心,然而如今换了掌柜,她便不得不分心于此了。今日梅岭与魏二过来,就是特地为她汇报。

    徐三坐于中央,手捧茶盏,听了一会儿,不由暗叹道:唐玉藻实乃经商之才,便连走南闯北、做了多年买卖的魏二都比之不过,更何况魏二虽占股份,可这铺子到底还是在徐三手中攥着,魏二替人作嫁,自然不似唐玉藻上心。

    至于梅岭,更是初入商海,还需历练。徐三让她回来,不过是要分魏二的权罢了,对她并无太多指望。

    听过之后,徐三稍稍指点几句,倒也并未多言。梅岭瞧她面色,似是有些困倦,便与魏二辞去,回了各自商铺。这二人走了之后,徐玑裹着藕合色的绫袄儿,笑着入内,对着徐三说道:

    “三娘,那叫裴秀的小儿,已按着你的吩咐,由底下人送入京中,今日刚搬进后院。我偷摸着瞧了两眼,是个性子乖巧的,年纪不大,话却不多,眉眼也很清秀,只是鼻子极高,头发有点儿棕黄,一看就不是咱们汉人。”

    徐三派人盯了裴秀数月,方才将他接入京中,裴秀的诸多状况,她早已了如指掌。这孩子不到十岁,自幼家境贫寒,或是因家贫之故,养成了沉静乖巧的性子,能吃苦,适应性强,远比同龄孩童显得早熟。

    这样的人,往往心防也重,为人也十分实际。他来了徐三院中,不哭不闹,难保不是因为徐三能给他的,远胜于他的北方亲戚。徐三要想让他对自己生出“母子之情”,绝非容易之事。

    她以手支颐,半耷拉着眼儿,想了一会儿,便让徐玑吩咐厨房,准备食材,自己则换了常服,亲自下厨。当年她与蒲察好上之时,为了让蒲察高兴,学了许多金国菜式,未曾想到今日竟派上用处。

    宋人喜食羊肉,无论贫富,皆瞧不上猪豕之肉,也就是开封繁华,卖什么的都有,徐三才能吩咐下人采买猪肉;相较之下,金国人却偏爱猪肉,皇室尚在之时,逢年过节,非要杀猪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