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东风吹入潼关, 带来催人苏醒的暖意, 院子里的小花次第开放,虽不荣华富贵,却也烂漫天真。
三月初一,叛军攻破洛阳城, 封常清带兵撤出洛阳,退守陕郡。至此,隔着小镇陕郡, 李墨兮便和安禄山直面相对。战事迫在眉睫, 一线绷紧,所有人都闻到了决战的味道。
与此同时,煦王的大军兵临长安城下, 让安庆宗和陈玄礼未来得及应和洛阳的叛军, 便被一举拿下。长安之危, 遂解。
这样一来,李墨兮的处境颇为尴尬,他虽有玄宗册封主帅的旨意, 手中却无兵,力量实在薄弱。
当此乱世, 不论是与安禄山勾结的太子李亨, 还是掌控长安的煦王李珩——他二人一人占了东都洛阳, 虎视长安;一人占了长安,有皇帝在手。这天下注定是他们其中一个的。
而李墨兮困守潼关小城,战或不战, 战与谁战,似乎无论如何都是为他人做嫁衣。
三月初一夜,太子李亨命人送了一封信来潼关,信中备述利弊,劝李墨兮开城门出降。李亨是看出煦王此刻大军只到了一半,羽翼未丰,欲一举将煦王击败。而潼关易守难攻,怕是等他攻下之后,煦王早已在长安称帝。
李墨兮看完信,面上神情淡淡,默然无语。在座的寿王,萧悟,高仙芝等分别又把信看了一遍。所有人面面相觑。只萧悟颇不安定,凝神打量李墨兮。
“都散了吧。”李墨兮起身,率先离开议事厅。
并没有回他住的小院子,而是登上潼关城楼,夜风吹来,带着不寒杨柳的稀薄暖意,关外寂静了一冬的荒原,此时都仿佛带上了初春的新绿。
待到山花烂漫的时候,这无限江山……
寿王和萧悟相携也来到城楼上,两人一左一右站在李墨兮身侧,也都齐齐俯瞰无边夜色。夜风鼓起他三人的衣冠猎猎舞动,带起飘忽的声响。
曾经的兄弟三人,事隔经年,此时的并肩而立。
李墨兮忽而转脸看向寿王:“你的意思呢?”
寿王面容清俊柔和,带着与世无争的安然,此时也有俯视江山的豪迈。他洒然一笑:“我身为大唐的皇子,自然是为天下百姓着想,其他的便漠不关心了。”
李墨兮点一点头。沉默片刻,他看向萧悟,微笑问:“你可放心了?”
李亨为人坚忍狠辣,单看他纵容安禄山这一路屠城的事迹,便不是一位爱护百姓的仁善君主。他若登基,不消说天下百姓,便是他们这些王爷,怕也是死无葬身之地。
李墨兮这一问,便说明他也支持煦王的意思。寿王和萧悟自然会意。不过,萧悟俊眉一挑,迟疑道:“墨兮——”
“你和十八郎都回去歇着,让我自己待会儿。”李墨兮不让萧悟的话说完,出声道。萧悟一噎,便被寿王扯着离开。
銮铃对这战事并不清楚,这大唐又非她所知的那个大唐,所以她并没有去揣测这战事的结局。只是近日不常见到李墨兮,才察觉情况不妙。
銮铃也很少走出他们住的小院子,今夜左等右等不见李墨兮回来,又听说洛阳沦陷,知他心情定然不佳,才出来寻李墨兮。
诸人见是她,不敢怠慢,一路领着銮铃上了城楼。便见一人孑然立在那儿,暗夜下,看不出神色悲喜。
听得有人靠近,李墨兮颇不悦,淡淡转眸看去。看到竟是銮铃,才慢慢逸出个笑容,眉头却轻蹙:“你怎么来了?”
銮铃也笑了笑,缓步来到他身边,不做声扫了眼潼关城外,轻飘飘道:“这样的夜景,王爷独自欣赏,岂不可惜?”
李墨兮拉住銮铃的手,微笑不语。在风里站得久了,李墨兮的手也是冰凉的,銮铃心里轻轻一寒。
他低头看銮铃,眼中有一丝幽深的微凉,缓声问:“若以后我不是王爷了,得四处漂泊,你会跟着我么?”
銮铃心中一震,面上却是温柔笑意,她仰起脸问他:“那你介意我带上蕙儿和禤儿吗?”
李墨兮眼神暖了暖,嘴角抿出笑意,他摇摇头。
“那我们需要一辆大的马车,还有很多银子,还要带足够的好吃的。”銮铃谋划着,眼神愈来愈亮:“蕙儿和禤儿真幸福,小小年纪就能看天下风景!”
“你不觉得辛苦?”李墨兮皱眉。
“不辛苦了。”銮铃抬手抱住李墨兮的手臂,倚在他身上,徐徐道:“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在你身边就觉心安。看到你,就不想和你分开。你去哪儿,孩子们和我也去哪儿。”
李墨兮脸上笑意加深,轻揽住銮铃,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那等这里的战事结束,咱们便一起离开长安,畅游天下。”
“好。”銮铃重重点头,含笑道:“要先去蜀道难!”
“听你的。”
銮铃心满意足,忽而又道:“我来潼关有一段日子了,你都没带我出去过。这夜色这么好,现在带我去逛逛吧?”
看着銮铃兴奋闪闪的眸子,李墨兮心动,瞟一眼潼关城外的荒原,微笑道:“去外面看看?”
“好啊。”
于是这个不算甚冷,月色不错的夜晚,沐浴着关外骀荡的长风,潼关的守军只看到他们年轻的主帅,拉了一个女子上马,便不管不顾地疾驰而去,似乎要把一切俗事抛在脑后。片刻,便消失在城外有些晶莹剔透的夜色里。
他们天将亮时才回到潼关,守城的军士见到李墨兮,几乎要哭出来,忙跟上去道:“王爷可算回来了!”
“何事?”李墨兮一手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