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瑄不着痕迹的把林景挡在身后, “文公子不怪罪便好, 林景他小孩子不懂事, 文公子不要记在心上。”
文斌自然能看出程瑄对林景的维护,他的神情没有什么变化, 只微微低头一笑,“不会。”
文斌静默了一瞬,最后看了眼林景没有说话, 转身和程瑄告辞, 背着荆棘走了。他竟然没有把荆棘放下, 明明他的后背隐约可见血迹, 已然是受伤了。
林景神情复杂的看着文斌的背影,他的身躯莫名的透着一股悲壮, 像一位一去不复返的勇士一样。
林景有些觉得自己是不是魔怔了, 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可不久之后, 他听到了文斌投奔军营的事情, 才知道原来那种感觉并不是自己的错觉。
可那个时候的林景正处于兴奋状态, 别的事情无法占据他的心神, 他只微微诧异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
二十五天后,会试成绩公布了。因为发榜之时正值四月中旬, 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
榜单公布的情形与乡试如出一辙,五千多名考生们都已是举人, 自然不会再挤在贡院外等着看榜单。
顺天府会派出专门报讯的报录人根据考生所填地址前去报喜。
杏榜由最后一名开始公布, 一个接着一个。贡院那边正榜填一个名字, 这边填了名字的那个人的名字,籍贯,住处就会被报到报录人那边。然后一队报录人就骑着高头大马,吹唢呐放鞭炮,一路极为吸睛的往贡士(中榜考生)的住址赶去。
沈府
一早大家就全起来了,今日是放榜之日,他们急得一夜都没怎么睡。除了林景,他心大得很,早早的睡着了。
闹闹和宁宁知道今天这个日子很重要,家里的人都很重视,他们被这种严肃的气氛给感染了,也跟着肃着一张脸,叫林景见了好笑的捏了捏他们肉肉的小脸蛋。
真是,自己这个当事人看起来都比大家镇定好多,这样真的好么。
程瑄和林景聊天时透露出来的意思便是林景榜上有名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不会有变。
程瑄与林景的关系不难查,因着这个,程瑄在这次会试阅卷排名的时候主动提出不参与,避嫌。
雍和帝听了程瑄的理由,心里宽慰丞相果然是位不徇私的臣子,准了他的请求。但是心里却在想若是丞相的内侄文采不错的话可以给他一个高一些的名次,就当丞相这么多年给他办事的奖赏好了。
另雍和帝没想到的是,丞相的内侄才学竟这般出众,好几位阅卷大臣都认为沈林景这位学子应排第一名。
雍和帝不免对这个学子有了兴趣。他接过沈林景的考卷,仔细看了一遍,眼里异彩连连,最后竟是大声叫好,“不错不错,这个沈林景才学确实很出众。你们看,他提到的以工代赈,捐银捐物,防治疫病等等措施,就很有实用性。前不久江南地区发生了洪灾,多少百姓流离失所,那些灾民如何安置,毁坏的住宅如何重建,他都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这样的学子是该排第一。”
雍和帝越想越觉得沈林景提出的办法好,他仰头大笑,这可真是瞌睡送枕头。这些□□堂上因为江南赈灾的时候争论个不休,那些个大臣提出来的办法都是老生常谈了,都不能叫他满意,现在终于有人能够提出让他满意的办法了。
雍和帝带着沈林景的考卷回到奉天殿,召来了内阁大臣,让他们仔细看过这份考卷后,问他们对此有什么看法。看出雍和帝对这些措施很是满意,他们都不是傻的,自然不会和皇帝对着干。再加上这些措施确实不错,他们只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措施加以调整,让它们更加完善。
雍和帝很快便将这些措施命令下去,果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雍和帝对沈林景这名学子更满意了,心里算是记住他了。
此是后话不提。
回到揭榜这天,沈广志心里焦急,就差在客厅里转圈了。沈振海一直抽着烟,沈陈氏也紧张,这关乎到孙子的前途,她不停的在心里默念,菩萨保佑,老天爷保佑长寿一定能过。
沈李氏只觉得自己一颗心砰砰跳个不停,她为了缓解这种紧张,不停的绣着花样。闹闹和宁宁抱着哥哥的手臂,把自己胖胖的小身子塞进哥哥怀里。
刘明轩舌头上长了一颗泡,疼得他不敢说话。越临近放榜,他就越紧张,内火就旺了起来。秦时琅一直盯着自己的手,仿佛能看出一朵花来。温致知则是不停的晃着手上的折扇。李天良虽也紧张,但到底是二十岁的人了,比秦时琅他们淡定许多。
这次会试录取的人数只有三百,他们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拼得过江南地区和京城本地的学子。
而且会试太折磨人了,他们也不想再经历一番这种痛苦。
只盼着自己能上榜。
实际上他们也没有等多久,在约莫快十点的时候,就有报录人来报喜了。
管家曾祥早早的就在大门外等着报录人的到来,一见到报录人骑着高头大马,敲锣打鼓的来到门前,他立即欣喜的迎了上去,“可是我们府上的少爷得中贡士?”
报录人跳下马,笑着说:“正是呢,是府上的李天良老爷得中第九十七名。”
曾祥没有听到自家主子的名字有些不高兴,但是主子乡试考了第一,相信这次会试名次肯定不低,他也就释怀了,笑着领报录人进门。
客厅里的人都沸腾了,刘明轩三个都目不转睛的盯着进来的报录人。报录人也不奇怪他们这种表现,直接拿出喜报,大声念道:“贺喜李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