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旱灾会导致蝗灾吗?
“在湖泊江河附近挖沟渠,尽量多延伸几个块区。”诸葛亮又说道:“我们划分块区时,将人口迁移到那几块中,在这几块块区多饲养鸭燕等以蝗虫为食的飞禽。”
“此外还要防有人私自屯粮贩卖。”荀攸是大家族出身,自然了解这些事情。对百姓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但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就是闪着金光的机会。
刘玥自然也明白,当即冷笑了一下。
她倒要看看,谁敢不怕死,在这个档口哄抬粮价!到时候别怪她学朱元璋,给人剥了皮塞草当玩偶挂府衙门口!
他们花了几天几夜,终于定下赈灾法子,几位谋臣回去写出奏本呈上去,刘玥批复后,就派人给各个郡县和军队传信。
之前有贾诩和荀攸做得工作,百姓倒是还都挺配合,跟着军队到了水源附近。诸葛亮更是没时间合眼,一次次研究如何将水流尽可能地引到最远的地方。
士农工商,聪明人各个都想读圣贤书,等真到了实业救国的时候,一个个都特么只会“之乎者也”。刘玥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含义,到了关键时期,她太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还有善于探索研究的科学家们。
等这次灾年过去,她怎么也要大力兴办工部。写个屁的文章,都给我做点实事!
就刘玥这么拼了命,每天还是有人在饿死,只不过各郡县都在可控范围,没有出什么乱子。不多久,刘玥就听说了人吃人的事情。
“怎么会严重到这个地步?是哪个块区的?”刘玥厉声道。
“也不算是易子而食……”荀攸看了看不做声的贾诩,叹气道:“饿死的人,或是没有亲属的人,都会被卖给人肉贩子,制成干肉脯,再由商人卖给吃不上饭的百姓。”
至于吃人肉这事,都快饿死了,谁还敢吃的是啥,反正不是自己认识的人。
刘玥不怒反笑,哈,这倒还成了产业了?
“明公息怒。”诸葛亮劝道。
“你也知道这事?”刘玥逼问道。
诸葛亮抿了抿唇,说道:“这并不是今日才有的事情,明公自小长在州牧府里,想来不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他说的婉转,但刘玥知道,这是在说她从小锦衣玉食,不知百姓疾苦。但转念想想,诸葛亮并未说错,在座吃过苦的,也不过寥寥几人。
“我当年随叔父逃难时,路上见过这样的肉贩子,当时官府也在禁,可屡禁不止。只要有人挨饿,就会有人吃人。”诸葛亮苦口婆心劝道:“各郡县官员均知道此事,却都无能为力,唯有让百姓安定下来,方可杜绝人相食。”
刘玥脸色难看,却不得不承认,诸葛亮说的都对。
在古代能让老百姓都吃上饱饭,就能称得上是千古明君了,她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当年康乾盛世,不也就是靠红薯土豆喂饱了那么多张嘴,才赢得个盛世的名号吗?
土地和粮食问题,是千百年来做要命的事情。为了吃,为了活下去,这些平日胆小怕事的农民,能瞬间变成吃人的野兽,而甚至有人做起卖人肉的生意来,人性之恶不过如此。
刘玥心中沉重,抽了个空出门查看情况,她是千金之躯,要真只带这么几个护卫就往最乱的地方跑,诸葛亮和荀攸肯定不同意。所以她只在益州治所附近转了转,即便如此,都是装扮成有钱人家的夫人,有家丁和护卫在身旁。
“你说可有这般凶神恶煞的护卫。”刘玥对一旁的贾诩说道:“这是觉得旁人眼瞎,看不出这是当兵的。”
诸葛亮是个事必躬亲的人,大灾之年都快忙疯了,连家都没空回去,哪里有时间陪主公去巡视?就连和他一向不对付的法正都被拉去帮忙,脱不得身。倒是贾诩这两年推说年纪大了,把公务都交出去,做起甩手掌柜来。刘玥喊他,他也就跟过来,两人相交多年,感情极为不错。
所以,刘玥在贾诩面前,倒仍像十多年前的白衣小将,而非深不可测的君主。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贾诩笑了笑,说道:“校尉们身经百战,自然带着股杀气。”
来护卫刘玥的,自然是她最信任的十二骑,那都是战场里厮杀出来的真勇士,可不是掩盖不了那股煞气和血腥味吗?
刘玥不是出来郊游的,是诸葛亮这边收到一位块区赈灾官的消息,说当地有一个制作人肉脯的铺子,人肉贩子来往其中,有时都用驴车来拉货物,一麻袋一麻袋的,看得人胆战心惊。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他治下的百姓并没有无故失踪,但终究不妥,这才报上来。
这个赈灾官是个正直又细心的,不愿收贩子们的贿赂,还每隔两天就下去核对灾民人数。这让刘玥还未见到那人,就对这名官员有了好感,若真和传闻一样爱民,那肯定是要提拔的。
到了地方,刘玥带上遮帽,身着女装,倒真有几分贵夫人的气派,婢女将她扶下马车,另一旁“家丁”护着贾诩下车,两人抬眼就看见田里的庄稼,显然是被人精心伺候的。
“此地官员用了心。”刘玥点头,轻声赞扬。
“刘夫人是先去见那个赈灾官。”出门在外,不方便喊主公,“刘夫人”倒真是个新鲜的称呼。
“不,先去作坊看看。”刘玥冷声道,“只不过得找个由头。”
世家大族的夫人是不会亲自抛头露面买人肉的,只有行商之人才行。所以,刘玥自然装作商贩夫人,带着心腹来收粮收肉。
贾诩早做了准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