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财闻言解释道:“对,咱们要做的就是以点盖面的事,选择县城主要是县城小,咱俩比较好掌控,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
“而且县城最具代表性,咱们只要把县城的试点做好了,到时按照这个成功的模式去复制。”
大环境都一样,到时由朝廷出面,会容易许多。
他进宫请假时给皇上看过详细章程了,到时开办的县级学校,以后会由官府接管。
他在章程里面起名叫综合官学,由官府统一管理。
建设好的综合官学,类似于现代的九年义务教育,区别在于学校前期教授三百千启蒙书籍,后期教授的是各项技能,有点像古代的技校。
以后课程会比较杂,所以叫综合官学比较好听也好理解。
如果成绩优异并且想走仕途的,也可以去私塾或者去县学继续读书。
这样做也是考虑了大景朝的科考制度,科举制度被沿用了上千年,可不是两张嘴皮一碰,说废除就能废除的。
这事他都没敢跟任何人说,正确的说法是他不敢碰触士族的利益链。
科举制度的观念根深蒂固,朝廷所有的官员全部是士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员,是通过科举制度做官的。
这些人要是真闹起来,估计连皇上都顶不住,到时教育普及也就是一句空话,先把这件事做好,以后的事谁说的准呢。
什么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改变是必然的,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赶得上…
所以他制定的教育普及制度,跟现在的科举制度并不冲突,还有些相辅相成的作用。
这样实行起来阻力会小些,可以说只要皇上表明态度,并且强势些这事很好执行。
至于村子里效仿于红枣村,由官府批集体用地,费用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偿还。
取得的收益主要用于村学开销,有余额可以建设村子,当然到时会像红枣村似的,建立起监督问责制度。
邵明修听了点头表示明白了,皇上虽然是封了两人为钦差,但是这事明显要以孙保财为主,到时不懂在问他吧。
问孙保财为何选择安县,没想到孙保财说了声随便选的,气的白了他一眼。
孙保财表示真的很无辜,当即表示如果他有合适地点,也可以换成那里。
看邵明修听了他的话,转头不在理他,耸了耸肩他当时选地点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安府的安县。
也没啥特殊原因,就是印象比较深,因为那里是前右佥都御史林泰遇害的地方。
其它地名他也没印象,也不可能回去临安府境内找县城试点,所以当时没多想,就把安县写在章程里了。
还有个原因就是金安府的同知是莫宸翰,有时间的话,他想去看看莫大夫夫妇。
孙保财走了,钱七在家里一时特别不习惯,身边没个人缠着了,不适感特别强烈。
屠美人已经开始教屹哥一些简单的招式,现在屹哥每天都要练习,对他来说这个更像是做游戏。
反正看他没事时就练习招式,那副认真的小模样特别可爱。
特别是知道他可能会有个妹妹后,明显玩的时候少了,练习的时候多了…
看不下书最后只好到案前铺上宣纸练字,写了几张心里才沉浸下来,一直到宝琴进来才停下笔。
听是老家来的信,高兴的打开看,没想到内容是公婆带着祥子来京 ,由她五哥相送。
看信上的写的日期,人是在十天前出发的,说会走水路过来,在心里算了下他们来的时间,应该还有五日左右才会下船。
想罢跟宝琴大致说了下情况,让她收拾下,去武清的港口接人。
等宝琴走了,才出去吩咐人收拾房间,祥子和五哥肯定要住前院,祥子今年也该有十四了吧,大小伙子住在前院比较合适。
前院的房间一直空置,要好好打扫一番,还要通风才行,到时在拿些物件布置一下。
后院空置的房间,都是三日一打扫,因时常通风只要在布置下就可。
对于她爹娘没来,心里还是挺遗憾的,明白他们跟公婆的立场不同,也有可能是不想离开村子长途跋涉吧。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讲究故土难离,这般想着不知公婆怎么想通了,心里忍不住猜测,是不是跟他们寄的信有关。
去汤山庄子前给家里写过信,想让四位老人过来京城跟他们住,当时她在信里表明,如果同意来京,来封信他们派人去接。
没想到现在他们自己过来了,也不知坐船会不会晕船。
心里多少有些遗憾,孙保财没见他们一面就走了,也不知这人什么时候能回来。
不会真的要等她生产时才能回来吧,那样的话岂不是一走就是□□个月…
刘氏这会正在海船上,她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心里这个新奇,和老头子每日都要到甲板上看海,再不看怕以后会没机会喽…
至于晕船的情况他们没有,干了大半辈子农活身体哪那么娇贵。
他们这次出来,打算在老三两口子这养老了,她和老头子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也是因着家里事多。
自从老三当了官以后,村里有些人没事总往他们跟前凑合,他们老两口要是干点啥吧,总有人抢着帮他们干。
还说什么她家三娃子现在是四品大官了,作为四品大官的爹娘,怎么能干活呢,不管他们怎么拒绝,这些人就跟听不到似的。
弄的她和老头子这个别扭,总觉的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