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鬼才名女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 4 章节(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多少念了不知十几年书的大学生回来,都不会写那几笔字儿呢?他家写都没写过的奈奈咋就会了呢?

    安奈儿兴奋地对安爸爸说道:“每年快过年的时候,爸爸经常喜欢背着我去看人家写对联,我看着看着,自然也就会了。”其实只是因为前段时间异能觉醒后,身体各方面机能更是好到爆。前世扔下多年的记忆拿起来,竟是没有半点生疏。让安奈儿在惊叹的同时也感叹没用的异能似乎有点用了。

    是这样?安爸爸听得云里雾里。想起自己虽然初中毕业,可多少也识几个字儿,平时也喜欢静静地看会儿书,像这些毛笔字什么的,也颇有意趣的每逢过年都背着奈奈去看人家写。莫非奈奈就是这么学会的?

    安奈儿看着安爸爸依旧沉浸在疑惑不解中久久出不来状态,遂转移注意力趁热打铁道:“爸爸,你说……我们过年之前卖对联,会不会能卖来不少钱?”

    “卖对联?”安爸爸实在难以想象,让安奈儿去大街上写对联的情景。这么小的孩子,写的对联有人买吗?更何况,北方这寒冬腊月的,他可是曾经见过大街上写对联的人冻成什么样子呢!他家奈奈才五岁。

    “对啊!”安奈儿蓝眼睛恍若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放光芒:“我刚才买了笔纸这么多,才用了不到四五块钱。可若是卖得话,现在大街上的对联最便宜的也是一副两毛,三百副对联对联可以卖六十块多钱呢!这可是最低的成本,卖最多钱的好生意呢!”

    正当父女两对话时,门口忽然传出一声来:“卖对联?奈奈家还卖起对联来了?来,让我们瞧瞧,奈奈家的对联到底写得有多好?”

    却见一个穿着明晃晃紫色大袄的胖女人,正笑眯眯的往屋子里走来。还边走边说道:“哟——还真写出来了?”遂探过头去看奈奈写的对联。

    安奈儿眼珠子转了转,仰着头笑呵呵道:“是呢!团儿阿姨,这可是奈奈写得。等奈奈写对联卖了钱,就可以给团儿阿姨家还钱了!”

    眼前这个胖女人,正是西西家隔壁屋子景丰的母亲——袁团儿。平常笑呵呵的,十分和蔼。一个院子里的大人都直唤她团儿,小辈孩子们则叫她“团儿阿姨”。

    说起欠钱一事,其实也就是安爸爸当初执意要把被打流产的美琴阿姨给送医院,但却苦于拿不出那那么多钱。倒是院子里日子过得最好的团儿家,说是先给安爸爸借这笔钱。使得安爸爸极为感激。

    团儿一听安奈儿这么一说,望着手里对联的,顿时眉开眼笑:“奈奈真听话,真懂事。”然后即满脸感叹道:“唉,奈奈咋这么聪明呢!才五岁大点儿的娃,居然能写的了对联儿。真是神童啊!我家丰丰,却是连学校里的作业都不好好儿写。上个学期,才考了个十来名。”

    团儿嗓门很大,这么一嚷嚷,几乎整个院子的人都惊动了。叶美琴带着西西过来了,李成带着媳妇儿子过来了,连住在最边儿上的牛爷爷牛奶奶也一起过来了。

    大家看着那对联,都齐齐感叹:

    “奈奈以后不得了啊!这么大的娃,居然会写对联了?现在的大学生都写不了啊。”

    “安柏你有福了,奈奈以后肯定是个大学生,给你长脸啊!”

    “了不得的神童啊!谁家出上这么个孩子,祖上积德了!”

    “……”

    个中称赞不言而喻,还一致问是否是安柏教的。院子里都知道,安柏这人,身手不错,当过警察。但自从断腿之后,除了出去捡破烂,平时最喜欢看看报纸、名著书籍啥的,多少也算个文人。

    安柏自也不知道咋解释,但却不希望众人质疑安奈儿。遂说道:“嗨!我自个儿自然没学过这玩意,也不过是以前喜欢背着奈奈去看人家写对联罢了。没想到奈奈这么聪明,看都能看会。”

    众人这才释了心中疑惑,又开始称赞其安柏有个好女儿,奈奈是个神童神马的。直到后来众人出去后,奈奈才恢复了清静,开始继续写对联。

    10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成为国家特有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与我国刺绣、窗花、古琴、国棋、国画等历史文化艺术,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最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之一。

    从古至今,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外加“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等古代著名书法家,哪一个不是经年累月、积淀已久,终成一代大家。也唯有我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才有这些以一个国度的字体书法而成名历史的人物大家。

    而发展到现代社会,先是西方文化的逐渐渗入,再加上我国注重于对科学发展,多少有些对传统文化的忽略懈怠。以致于现在学生学习数理化居多,但学习传统文化的却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当今读书人,不会写毛笔字,亦以一笔好钢笔字而为豪。

    一个人特有的字体笔法,是他经年累月练就的最基本的文化涵养体现。古人云:“学书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因此,书法大成者,必以经年累月之年龄,方为深厚之基础。

    可若有朝一日,你听说有人以五岁稚龄当街写对联,该作何感想?

    黄旭是一名十分爱好传统书画、骨子里带着些古文人气息的记者。今日,就见识到了这样一件颠覆自个儿三观的事件,

    三十来岁的他,家里孩儿也有七八岁了。当了文化记者、编辑数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