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隐居修仙中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2章 修仙第三十二式(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老师……”

    “你先听听我的想法。”老顾虚压,把烟拿在手上翻动, 道, “你这里自然条件好, 基础设施好,风景漂亮, 交通方便, 若是学校来实习, 方便组织。我也看好你有专业基础背景,不会像不懂行的认为,社会工作就是居委会的变种, 胡乱搞搞。再说你自己,农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回报慢的产业,光靠卖水果, 很难收回成本吧?”

    “嗯,还准备搞旅游, 补贴点儿。”

    “学校过来,也是宣传。”老顾想了想, “我刚到省大, 系里所有事情都要操心, 以前也没接触过农村社工, 不然你给老师提供一个机会, 也开拓开拓新领域。”

    “老师……”

    “哎, 就这么定下了, 双赢的事情, 你说对不对?”老顾不让她反驳。

    赵敏这才笑了,“老师,我想说的是我有戒烟的妙招。我爸都成功了,毛毛姐不是一直想让你戒烟吗?”

    老顾没好气翻白眼,“戒烟的意义在哪里?难道生老病死就多了这一口?”

    让省大挂牌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是赵敏占便宜。

    赵敏为了让事情不那么严肃没有转圜余地,特把谈话地点选在二楼客厅露台上。陈琪看他们气氛融洽,开始对坐品茶,高喊一声,“吃饭了。”

    赵敏帮忙去厨房端菜,看着陈琪灵活利落的身手,再想像自己帮他换药时候的紧张。怎么办?总觉得自己被骗了。

    老顾刚接手新工作,忙得很。吃过早饭,赵敏就送他们下山了。老赵依旧保持着热情的国际传统,腊鸡、熏鱼、腊肉、干香菇,林林总总带了一大堆。

    祝雨嫣拉着赵敏的手不放,依依不舍。老顾和方迁大包小包的扛着,在车站内频频回首。

    送走了老顾一行,赵敏的生活又回到了波澜不惊。

    他们走了没多久,春雷炸响,群山慢慢苏醒。山上的野菜开始冒头,只怪老顾他们没口福。

    老赵久不做农活,家里的工具都霉烂腐坏了。春天来了,一年的农活又要开始了。老赵去集市上买东西,赵敏和陈琪跟在他后面拍。唬得摊主以为是电视台来了,接待热情、介绍详尽,最后还大大让了价钱。老赵满意挑了一把高枝剪。

    回来的时候路过工地,老赵走在马路上看了一眼,就移不开眼睛。

    工地上堆放着水泥、沙子、钢筋之类的建材,老赵看上的却是被丢弃的绿色打包带。“爸,真是什么,你捡这个干什么?”

    “编织带。你别管,我去问问工地看门的,这些要不要。”老赵麻利跑到简易房内,询问这些东西还要不要。常年在工地干活,老赵十分清楚行情,这些编织带是工地不要的废弃物,可工人也有喜欢的。

    问过看守材料的工人,老赵把这些废弃打包带收拾整齐,准备全带回去。

    陈琪和赵敏虽不明白他拿来做什么,也帮着捡。

    赵敏随手捏了捏,很硬,表面光滑,看着也不像能吸水的,能干什么?赵敏百度一下“编织带”没找到,拍了照片去搜,才发现这种东西叫PP打包带,一次性用品。优点在强度高、韧性好、磨损少,物流捆绑专用,他们捡的废弃物,看着光洁如新。

    赵敏灵光一闪跑到车上拿出相机,拍摄了他们在工地捡东西的场景。

    等老赵陈琪捡完回到车上,看材料的工人才从简易房里探出脑袋:“这也拍,捡来能干什么?还开车车来,有钱人真奇怪!”

    回到半山腰的院子,老赵赶紧去杂物房翻工具。当初建房子的时候,还剩了些质量不好的钢筋,老赵量了尺寸,把钢筋搭成架子,然后翻出PP打包带往上编。等老赵开了头,赵敏才看出来,“爸,你要用这个编背篓啊?”

    “可不是,和竹编一个道理。可这编织带看着多好看,绿得发亮,还不会坏,上回我在工地做了两年,编织带扔在院子里,任那风吹雨淋都没坏。”用钢筋做骨架、用PP打包带编外观,在老赵看来是最实惠的。

    赵敏总能从这些微小的细节,窥见老赵曾经生活的简朴,俭朴到抠搜的地步。曾经他能拍着胸脯说自己有钱,要把所有的钱都留给自己。那些留下的钱,就是他这么省吃俭用,捡工地上的废弃物当做生活用品,一点一点积攒的吧。

    而自己,连这东西的名字都叫不出来。赵敏眼角微湿。

    赵敏回屋找出几件老旧的破衣服问,“这些衣服还要不要,我逢个背篓带。”

    “哈哈,你从哪儿翻出来的,不要了不要了。那件红背心得有二十多年了吧,还是我和你妈结婚时候买的,当时最流行蓝色。还是当年的东西质量好,看看,穿了这些年,放了这些年,还没烂成布条呢!”老赵哈哈大笑。

    “还不是你当初收拾东西的时候,什么都不让扔。”这件旧衣服近些年已经没穿了,可老赵还是舍不得丢。在他的衣柜里,有花蕊当年珍惜的衣裳。五十元高价买的短款双排扣风衣,这些年又看到模特穿到身上,流行已经轮回过来。这二十年,人们又认识到到怀旧服装的美,衣裳好好挂在衣柜里,皱褶都没有,人却早已远走,不见影踪。

    把衣服叠成长条形,用大针逢出稀疏的线条固定形状,再用小针慢慢一点一点扎透,蓝色的背篓带上遍布白色小点。幸亏蓝色衣服多,当年这曾经是最流行的颜色。背篓带并不需要精细,白点扎得稀疏,到不受力的地方,更是扎出“W”形状的水波纹。

    等老赵把背篓编好,再把手工背篓带镶上,一个真正能干活的背篓出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