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6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二场考的很多,策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各一道,算学一道,大概是考虑到乡试时出现的状况,考试会有什么题型已经提前透露出来,不会再让考生突兀的接触到不了解的题型,因此大家见了这些题目并不觉得惊讶。

    不过没想到的是算学只有一道题目,还不等众人惊喜,他们却发现,算学题目虽然缩减到一道题目,但内容却极为复杂,竟然是一县之地的钱粮出入。

    虽然只有钱粮两样,税收之类的并未计算在内,但这些数字已经足够庞大。

    王玥伸手摸了摸在经常考试之前随着三只蜡烛一块发下来的算盘,心下了然,怪不得刚刚入场的时候要发算盘,没有了算盘,大部分人的能力支撑不到他们计算出这些题目。

    不过也难怪,只看头一场考试时出的题目就知道这位主考官是个偏爱务实的,乡试时的那些题目,固然考较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但难免有些脱离实际,这道题目却不一样。

    他们这些人一旦外放,最差也是一县之长,掌管一县经济命脉,控制县中钱粮收入与支出是他们最起码的职责。

    虽然账本并不需要县尊亲手盘算,但作为长官,要想不被底下的人糊弄,替他们背黑锅,肯定是要检查一遍的。

    学会计算这些最起码不会被底下的人当成傻子自己还不知道。

    否则的话被坑的乌纱帽丢掉,犯了国法,以至于家破人亡那也是自己活该。

    更何况这种事情涉及到国计民生,若是因此叫百姓受难更是天大的罪过。身为百姓父母,他们必须要负责。

    大概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便面有难色,也少有露出抗拒之色的。

    更何况他们一旦高中,授官时大多是去翰林院或者各部司,眼前这些来回巡查的监考官就是他们的前辈,万一你表现的不好,被人记住了,要是倒霉,这人又与与你共事于同一个衙门,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可就遭了!

    能走到这一步的少有情商不及格的,所以哪怕心里抗拒这样的题目,面上也不会表现出来。

    算学过后,诏、诰、表、内科原是学堂里讲过的,历来会试皆会考这个,再加上乡试的时候突然增添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以至于许多人措手不及,失了许多分,学堂里就越发重视起来。

    更何况,身为臣子,如果连上表给皇帝的奏折都不会写那当真是徒惹笑话了。

    到时候不单是本人会受到嘲笑,连他出身的学堂也会被人认为是不尽责,国子监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而且翰林院很重要的一个职责,便是为皇帝起草诏书,虽说进了翰林院之后会有前辈教导,但是最起码的格式,大家自然是知道的,因此,面对这几道题目,大家,算是成竹在胸了。

    至于判书,就需要细细斟酌了。虽说一切都要按律依行,不过中国历来是个人情社会,讲究一个法外容情,情法交合,在判决的同时不但要依法而行,而且必须要考虑到人情,否则的话,太过严苛,会被归于酷吏当中,下场不会太好,而且容易引起民变。

    如果太过宽松,不能够对于犯罪分子产生震慑作用,以至于盗贼横行,治下混乱,又是无能的表现。

    其中的度量权衡,必须要小心为上。

    不过好在这场考试并未太过为难人,不会出现太过复杂的案件,大家应对起来倒也游刃有余。

    将后面几道题细细看过,心中已经有了计划,王玥便又将目光移到最开始的那道题目上。

    这场考试的策论可不简单,光看题目就叫人吓一大跳。

    “今有一县,治下贫瘠,百姓食不果腹,以致民不聊生,若汝为此县之长官,当如何施治,放使百姓安居乐业,试论之。”

    这就难了!

    事实上古代也是有真题训练的,历年的会试题目,有条件的都会拿来做一做,练练手。

    街面上也有官方出版的优秀试卷,优秀的答卷都会印发出来售卖,基本上有能力参加会试的都会人手一本。

    王玥自然也有。可是纵观本朝数十次的会试考题,从未有过这般题目,看来这次考试真的是打算把实用二词进行到底了!

    不过如果单单只给出一个简单的题目的话,的确很难,毕竟太过笼统,这就需要统而盖之,归纳共同点了,对于王玥这般现代教育出身的人来说难则难矣,却也不是无法可想,还是有下手的地方的。

    却对于这些未曾学过归纳法的古代人可就难了,幸亏会试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择选优秀的官员,不是为了为难人,主考官自然不会把题目出的太难。

    在主题干后头还是给了一些数据的,有该地田地的比例,上等田占了多少,中等田、下等田又各自占了多少,水田有多少,旱地有多少,从这可以大致分析出这个县的地理位置,农业情况,以及土地出产,放才能确定对策。

    王玥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另记在纸上,然后细细分析,试图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

    这时候就不得不感谢现代化的教育了,否则即便他能拜的良师,听从师父教诲,见到这种题目怕也是要蒙圈的。

    考场之前安安静静的,只有偶尔挪动身体时发出的声音和笔尖落在纸张上的沙沙声,所有考生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考试当中,为自己的未来拼搏。

    京城王玥者,少聪慧,年八岁,试童生,名列前茅,县令刘公盛赞之,择为县首,及至府试、院试,压群生,众人皆不及,以为小三元也。

    王公性沉稳,虽年幼,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